銀鹽紙基手工上色,1950至1953 年生產的德國奧迪DKW,汽車在郊外,解彩鳳上色
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感知和記錄世界的方法。達蓋爾攝影法和塔爾博特的卡羅式攝影法誕生,尤其英國人塔爾博特用底片保留並複製影像方法的發明,給了人們二次創作的可能性,攝影才能成為一門藝術。
銀鹽紙基手工上色。1837 年,達蓋爾在工作室內用自然光拍攝了《畫室》,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達蓋 爾銀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靜物照片。張志賢上色
但一開始,照片中顏色的缺席被視為一種遺憾。比如早期攝影發展的啟源之一來自照相館肖像業務的興起,起初只是黑白照片,後來為了追求更真實的效果,人們將眼光投向了寫實和藝術效果更勝一籌的手工上色彩色照片。
銀鹽紙基手工上色,殷孟珍攝影 / 吳其龍上色
手工上色即主要通過後期染色或者繪製,讓照片看起來真實、生動,更具藝術性。後來,在將攝影提升到藝術層面的畫意攝影運動中,人們普遍接受對照片進行後期加工,達到藝術家想要的效果,滿足收藏者對藏品獨特性的要求。1889年,自然攝影出現,攝影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記錄和表達是攝影的兩大功能,色彩是其中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
銀鹽紙基手工上色,電影《方帽子》大幅上色劇照
但受當時的技術和成本限制,各種彩色處理技術在那個時代並未得到普及,即便是在1907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奧托克羅姆玻璃正片之後。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人們都在致力於尋找可行的辦法。這其間,手工上色被認為是讓肖像以及一些風光、甚至紀實照片的蒼白色調變得鮮活,提升作品的美學效果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巴黎聖母院和塞納河,解彩鳳上色
中國攝影發展也不例外。上色照片在中國發展的初期,許多從業者都是從畫像師轉行而來,他們利用自己原先擅長的繪畫手法給黑白照片手工上色。19世紀60年代,在一些中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已有外國人前來開設照相館。其中意大利攝影師菲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的上色照片影像逼真、惟妙惟肖,在東方市場大受歡迎。1866年,在上海從事影像拍攝的英國人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使用手工上色技術,製作了一系列上海風俗與肖像照片,被公認為是這一時期最經典的肖像作品之一。
銀鹽紙基手工上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肖像,解彩鳳上色
20世紀初,在中國一些大城市,照相館逐漸增多,人們對照相留影的社會需求日益加大,越來越多的人不但留影,還要將黑白照片上色,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早期中國照片手工上色技藝的發展。1920~1930年代,手工上色照片在上海備受歡迎。1950年代,上海遷京中國照相館的黃曰華、吳壬麟兩位老師傅將照片手工上色的理論系統化、書面化,並在北京及全國的同業人員中開設技校傳授技藝、授予職稱,做到傳承有脈,後繼有人,也使我國的黑白照片上色水平,在彩色照片來臨前的那個短暫時期有了顯著的提升。這其中許多專業的技術人員,比如吳其龍、徐錦明、柳鑫、解彩鳳、張志賢老師等,都是那個時期的傑出人才和傳承者。他們將青春奉獻給了至今已經快要失傳了的這門亟需「搶救」的技藝。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在他的工作室,解彩鳳上色
當今世界,攝影技術高速發展,彩色影像唾手可得,各種效果可用電腦和專門的軟件來實現。影像藝術的百花齊放,創作形式和表達方法色彩紛呈,在這種環境下,出於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興趣回歸,促使一些當代攝影師採用手工上色的方法創作,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繪畫和攝影的關係以及混合創作的可能性不斷被探索和實踐,攝影的「表達」功能越來越被人們發揮到極致。德國文學家歌德曾說過:「大藝術家制定美,而不是接受現成的美。」從這個角度講,攝影和繪畫固然是相對獨立的兩種藝術,但當二者融合時卻綻放出奇異的美。被攝畫面瞬間的唯一性和繪畫作品不可複製性在同一幅作品中得到統一,這也是其他藝術品無法企及的價值之所在。
莫奈花園和日本橋,解彩鳳上色
同時,手工上色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構思和色彩層次,無法被機械化、程序化,每一幅作品都不會相同。好的作品都需要由有一定經驗積累和藝術積澱的人來完成。因此,作為技術與藝術的結晶、唯一之唯一的存在,讓手工上色藝術品具備了其自身獨特的價值。
晶麗達國際影像圖書館手工上色學習班學員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