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卡」是現象級玩具,讓孩子放下了手機,一家長提倡煙卡引深思

煙卡」這個玩具出現多久了?答案有些撲朔迷離,有70後、80後的家長表示,自己小時候就玩過這東西,現在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也有90後家長表示:小時候聽都沒聽過,因此也接受不了學生玩這種東西。學校老師對「煙卡」的態度,比其他玩具更加嚴肅:堅決不許「煙卡」出現在學校里教室內。

其實在此之前,筆者對這個玩具的態度也是不認可的,畢竟這個東西和不良嗜好相關,誰也不想祖國的花朵小時候玩這個東西長大,但網上有一位家長發佈的視頻,卻引起了眾多家長的深思。

「煙卡」是現象級玩具,讓孩子放下了手機,一家長提倡煙卡引深思

這位家長稱「煙卡」是現象級玩具,讓現在的學生放下了手機,去戶外都有玩具可以玩,而且製作成本也很低,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上學的時候甚至無法擁有自己的手機。

而「煙卡」玩具的流行,也讓這些學生不再因為家庭條件的差異而「自卑」,高級玩具不少家長都承擔不起背後的高消費,而「煙卡」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

這位家長之所以這樣說,其角度與多數家長是不一樣的,這位家長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煙卡」問題的,他認為:你我都當過孩子,更能理解孩子對玩具的心態,除了放鬆,更多的是孩子的社交需求。

之前流行的塑料蘿蔔刀、盤手串等等也是如此,學生時代,也是一個微型的小社會,學生追逐圈子內流行的東西,以此找到朋友、獲得同齡人之間的認同,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社交,本質上和家長的社交需求是一樣的。

這位家長認為:現在的一些家長,學生之間越流行什麼,他越是不讓自己的孩子去玩什麼,把一個簡單的玩具,上升到不屬於他的高度,表面上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和成長,實則是為了滿足家長過度的控制欲。

連煙卡都不允許存在的土壤里,怎麼可能長出來馬斯克喬布斯

可以看出這名家長的教育觀念是與時俱進的,他認為:一個連煙卡都不允許存在的土壤里,怎麼可能長出來馬斯克、喬布斯呢。課本上的都是「死知識」,作為學生也得時刻知道這個時代都在幹什麼,在流行些什麼東西。

對此一些家長表示認可,就比如筆者前文提到的,那些自稱小時候也玩過煙卡的70後、80後家長,也有家長表示:自己天天給學生撿煙盒,讓他玩「煙卡」,這件事如果上升到一定高度,是不是也能說是在保護環境呢?

不過也有家長表示:自己不排斥學生玩玩具,但為什麼一定是「煙卡」呢,家長不希望學生對這種不良嗜好有親切感,如果換成糖卡、水果卡、卡通卡,自己也不會這麼排斥。

但平心而論,學生之間流行什麼,誰也無法決定,這個東西很難說,商家也是逐利性,看什麼火就賣什麼,誰也找不到這個東西源頭在哪裡。

筆者小時候沒玩過「煙卡」,但會把長輩抽剩下的煙盒收集起來,裝上塑料瓶的蓋子,當玩具車來玩,小時候條件不好,沒有現在那麼精緻的玩具,自己做的玩具車就能玩上好幾天。

說到「不良嗜好」,評論區有家長追憶:小時候玩過啤酒瓶的蓋子,錘平了和現在的「煙卡」玩法也差不多,其實這些東西的本質都是玩具,至於是否有必要上升到另一個高度,歸根結底還得看家長的心態如何。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