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凱來到學校,張老師問他肚子疼的事,王凱支支吾吾的,最後說了一句「不疼了」,就急忙回到自己座位上了。
張老師想了想,就打了王凱媽媽的電話,想了解一下王凱的身體情況。誰知電話一接通,王凱的媽媽就在電話里跟他「告狀」,說王凱純粹就是為了躲避考試,聽到老師批了假,他肚子也不痛了。下午叫他來學校考試,他又說自己不舒服。
最後媽媽說:「這個孩子沒救了,不愛讀書還撒謊,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是就是沒法改變他。」張老師聽到這裡,對王凱的媽媽說:「孩子不愛學習,我們就一起來找原因,打罵孩子不是個好辦法。」
王凱的媽媽說:「哎呀,老師,我是個沒文化的人,我不會教人。但我知道讀書好,我不想讓王凱和我一樣沒出息,可是,我想讓他好好讀書,他偏不聽,我就只好打罵了。」
聽到這裡,張老師隱隱約約猜到了一點王凱「肚子疼」的原因了。
過了兩個星期,語文單元測驗。果然,王凱又是肚子疼請假。張老師現在知道,王凱就是厭學了。
於是,張老師來到王凱家裡,跟他媽媽進行了深入溝通,張老師初步認為,原因還是出在他媽媽身上。王凱媽媽望子成龍心切,她把焦慮傳導給了孩子,孩子無法達到媽媽的期望,慢慢地對學習充滿了恐懼,所以一說考試,孩子就出現「肚子疼」的癥狀。
找到了原因,張老師首先做了王凱媽媽的思想工作,讓她放平心態。同時,張老師給王凱開了小灶,並且讓他和同學結對子,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過了一段時間,王凱的成績慢慢地上來了,他肚子再也沒痛了。一個「厭學」的孩子,就這樣被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治癒了。
可是,有一些孩子卻沒有王凱這樣的運氣。據調查,我國「厭學」的孩子數量還在呈上升態勢,而且呈低齡化發展。
作為家長,了解一下厭學形成的幾個階段,有助於幫助孩子預防厭學。
首先,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者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容易焦慮。這是厭學最初的階段,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覺察到孩子的焦慮,進行干預,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就沒事了。
如果任由其發展,孩子就會自我懷疑,但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放棄希望,還會嘗試努力學習。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拉孩子一把,幫助孩子把學習成績提上去,讓孩子看到希望,孩子也能很快復原。
否則,發展到對學習恐懼,像王凱這樣害怕考試,孩子可能就真的快要厭學了。這就是一個厭學的臨界點,但如果得到心理支持和幫助,孩子的情況還是能改善的。如果不能,孩子接下去就發展到了自卑,就真的很難擺脫厭學了。
從焦慮發展到厭學,這其中的每一步,孩子都會有所表現,家長只要用心就一定可以覺察到。把握好幫助孩子的時機,就可以讓孩子遠離厭學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