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

▲關注我,並發私信「社區」,可加入我的育兒社區,6000+家長已加入。
























































因為人的弱小,必須依賴成年人才能生存,所以手足之間必然存在競爭,他們都在爭奪生存的空間。

所以不管你準備多充分,手足的競爭(表現或者不表現出來)都是存在的!

他們對彼此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是原生家庭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些父母認為,不生就會沒有競爭,不會多出這些困難來。

其實並不存在,人生若缺乏這部分的歷練,都要補回來,才能長大。

換句話說,獨生子女也並沒有孤獨或者不如多子女家庭幸福。

幸福的成年人都一樣,他們都是接受了必要的困難和挫折的歷練,走出來,變得成熟而獨立後,才能幸福。


手足競爭存在於每一個多子女家庭中,但這不是壞事,就好像我們不需要消除所有困難,不需要消除黑夜一樣。

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只會自尋煩惱。

正確的做法是,學會在困難中生存的技能,這才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手足的關係搞好了,才能更好與人相處,這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幸福的必經之路。









如果想通了手足競爭的問題,就不需要對手足競爭有任何自責。

所有看到手足競爭自責的父母都是出於自我安全感的不足。

如果自己安全感不足,就會在困難來臨時,感到太痛苦,無法應對,就會覺得虧待了孩子。

其實人生必須痛苦受苦才能成長,不在這吃苦就在那吃苦,總之要吃苦。

如果自己能面對困難,對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就不會想着過度去補償誰。

當孩子痛苦時,能接得住孩子的痛,去幫助他成長,而不是陷入在自己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特殊的愛,單獨的寵愛,而不是當著孩子的面表示「我一碗水端平」,記住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父母心中太陽的位置!

只有確認了這一點,孩子才會鬆口氣,才不會對愛斤斤計較,才會對別的事情投入好奇心。










家是講愛的地方,如果孩子們發生矛盾,不是讓你做裁判,而是讓你對每個孩子都表達關心和愛。

然後引導孩子們學會在衝突中學會合作,而不是學會互相指責,爭論對錯。

孩子有矛盾太合理了,人和人之間都不可能一模一樣,所以所謂社交能力,就是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走向合作的能力。

而合作最重要的是傾聽。

在孩子們吵架時,要介入不要做裁判,而是爭取兩個孩子的信任,為他們架起一座橋樑。

讓他們之間學會聽對方說,比如給出輪流說,輪流聽的遊戲規則,然後給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讓他們嘗試協商合作。









生了老二後,老大會出現:無理取鬧,亂髮脾氣,甚至行為倒退。


語言上的倒退:

「我要吃飯飯!我要抱抱!我要爸爸媽媽親親!」

行為上的倒退:

要爸爸媽媽/長輩喂飯;

學嬰兒發火、哭、扔東西等等……


甚至會出現需求上的倒退:

要被媽媽抱懷裡睡;

和二胎弟妹爭搶父母的懷抱;

不斷地和父母確認自己是不是乖寶寶,會不會不要他了;

父母更喜歡誰等等……









不但不要斥責老大,甚至還可以根據心理學家的建議,陪老大一起玩「退化遊戲」:

比如假裝他是個小嬰兒,家人搶着去照顧他,每天玩20分鐘,連續玩半個月,你會看到奇蹟的。

允許他暫時回到嬰兒狀態,不會吃飯了,要吃小嬰兒的食物了,暫時不會穿衣服了等等。









後記:

總體而言,我們家的過渡是比較順利的,但是依然會出現一些挑戰,這都是很正常的。

不過,我現在想想,要是我先生了「高需求寶寶」老二,那情況就複雜多了[捂臉],還好老大是個粗曠大線條的小孩。

所以如果你遇到「敏感型」老大、或者過去老大的安全感建設不足、老大不滿三周歲(這是安全感建設的關鍵期),手足競爭的挑戰都會更大。

這種時候,更需要爸爸媽媽有耐心,有細心,有更多的包容心。





我是牛媽彭小蹦,兩個孩子的媽媽,畫漫畫的心理諮詢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委會理事,出版書籍《成長,不慌張》,9年專註家庭關係成長路,3年心理諮詢,1200多篇文章,和幾十萬媽媽的成長故事,一起活出從容與自在。

關注我並發私信「社區」,可加入我的線上育兒社區,領取免費自驅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