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朋友問我,你家孩子喜歡玩遊戲嗎?我說:喜歡,有一段時間,簡直是沉迷。朋友立刻吐槽:我們家孩子深度沉迷啊,假期玩就算了,今天上學,本來就起床晚了,我在爭分奪秒的幫他收拾書包,以免遲到,他倒好,上廁所的時候還偷偷打遊戲,我發現了沒忍住,暴打了一頓。氣死我了!我邊安慰這位朋友,邊給他講了我們家玩遊戲、戒遊戲的過程。講後這個朋友非常興奮,表示靠譜,說晚上就準備借鑒採用。既然朋友說靠譜,我就分享出來,希望對更多的朋友有借鑒價值。
我們家孩子玩遊戲,我負很大責任。有一天孩子從好朋友家裡回來興奮的說,他們今天玩了一個遊戲太好玩了,以後我能不能陪她一起玩,我想着小孩子,再好玩的東西,過幾天也許就忘了,眼前別掃興,就爽快的答應了。可是到了下一個周末,沒想到孩子翻舊賬,說你上周答應我的遊戲可以玩了嗎?我:不提我都忘了.......什麼遊戲?娃:《植物大戰殭屍》。原來是這個遊戲,我也喜歡,沒問題,我立刻在電腦上下載安裝了,並在孩子pad上也下載了,父女兩個玩的不亦樂乎。
接下來幾天,孩子寫作業時,中間暫停休息的次數越來越多了,慢慢的我和娃媽發現,之前孩子寫完作業基本就是看書、做手賬、做手工、聽故事。現在全是玩《植物大戰殭屍》。於是,我和媽媽輪番做工作,談遊戲的危害:不僅耽誤學習,而且長時間看屏幕對眼睛非常不好......孩子聽着我們耐心的長篇大論,表示明白了,認識到玩遊戲不對了,我和媽媽都鬆了一口氣。但過了不久,我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明顯加長了,而中間在偷偷的玩遊戲!
當我看到這個現象時,真是吃驚+氣憤,這個原本「別人家的娃」,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真想立刻揍一頓。好在我之前的工作中負責過IT團隊,而程序員大多是遊戲愛好者,也會偷偷玩遊戲,所以我知道對於沉迷於遊戲的人,生氣、暴怒是沒用的,因為既然他們「偷偷」,就已經預料你的反對,以及你發現後的反應,所以狂風暴雨都在他們預料之中。要想解決問題,必須以他們預料之外,且能夠真正引起他們「共鳴」的方式來處理。
接下來幾天,我看電腦時每當孩子一出現,我都誇張的驚慌失措立刻把電腦合上,孩子開始還好奇,非要看看我在看什麼。但我拚死抱住電腦不讓她看,並催促她趕緊去學習。後來她每次看到我慌張的合上電腦時,都詭異的笑一下然後就回自己房間了......我猜測她回自己房間後肯定也去玩遊戲了,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太聰明了,她肯定猜測到我在遊戲,因此她會玩的更心安理得。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把孩子媽媽和孩子叫在一起,表情凝重而沮喪的說,我宣布一個事情:其實我最近很多時間看電腦並非忙工作,而是一直在玩《植物大戰殭屍》,我本以為作為成年人可以把時間安排好,可是沒想到越玩越想玩,越玩越失控,我這一周幾乎沒有關心過LL的學習,晚上沒有去跑過步。我很後悔,就在剛剛,我已經把《植物大戰殭屍》從電腦刪除了,我要戰勝它,也要戰勝自己玩的慾望,希望你倆監督我,幫助我改正錯誤。娃媽太默契了,立刻對我大加表揚,孩子也跟着鼓掌。
第二天孩子放學回到家後在自己房間呆了一會,拿着pad出來給我說,爸爸,其實我這段時間也偷偷的玩《植物大戰殭屍》,但今天我也刪除了,你可以監督我。我立刻給孩子鼓掌,並且和她交流因為這段時間玩遊戲而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
晚上,我把LL自覺刪除遊戲的事情非常正式的告訴了娃媽、並電話告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大家都鼓掌點贊,還讓孩子分享自己認識到的各種玩遊戲的負面影響,以及自己如何戰勝遊戲的吸引力的......獎勵並非必須是物質的,誇張的儀式感有時候更容易強化孩子的正能量。
剛才孩子吃飯的時候,我在一旁。孩子問我,新聞說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三位在量子糾纏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那什麼是量子糾纏?我想了想說:所謂量子糾纏,就是兩個粒子或者多個粒子,就像你和我,和媽媽,一旦相遇並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就形成了一個穩固的整體,即使有一天,你和我們分開,到了另外的城市,甚至另外的國家,我們彼此也還會「糾纏」,也會牽掛,也會心電感應......
對,我們和孩子就是靠緣偶然相遇相愛的量子糾纏,彼此影響,彼此改變,彼此成就。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多花些心思讓「糾纏」更有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