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2020年12月13日11:36:08 育兒 1599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文 | 上官媽(高級母嬰護理師)

雖然父母的基因對孩子智商的影響占很大部分,但是家庭環境、生活經歷等等外在條件,對孩子智商的後續增長及穩定,產生的影響更大,就連出生順序都會產生影響。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40萬人的研究實驗表明,第一個孩子的智商更高

上個世紀70年代,荷蘭著名的心理學家貝爾蒙特,開展了一項涉及40萬人的調查研究。

為了解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的出生順序和他們的智商是否有關係,他選擇了40萬個平均年齡為19歲的年輕人作為樣本,對他們做了長期的調查研究。

最後這位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在階級和收入水平差不多的家庭,出生越早的孩子,智力越高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

幾年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也發佈了一項孩子出生順序與智力之間關係的調查,結果顯示出生順序會影響孩子的智商,第一個孩子的智力普遍高於後出生的孩子

還有人對科學家們做過統計,發現大部分出生在多子女家庭的科學家,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

這個研究結果也與很多傳統認知是相反的,我們常常在影視或書籍中看到的形象是,老大是憨厚老實,甚至迂腐的,常常給人很愚笨的感覺。

最小的孩子永遠是機靈可愛的,追求最先進知識的。而出生中間的孩子總是不受關注的。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先出生的孩子智商更高呢?

1、擁有更多的家庭資源

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老大的智商比弟弟妹妹高的很重要一個原因是,老大出生時擁有家裡全部的家庭資源,而年幼的孩子只能得到被稀釋的資源。

即使照顧老大的父母是新手,可是家人會將身上全部的關注和物質資源分到他身上,而第二孩子出生時,只能獲得一半的關注和資源。

剛出生的孩子正處於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擁有家庭全部愛與物質的孩子智力發育更好的可能性更大。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2、更早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當家裡年幼的孩子出生後,很多父母會向老大強調他長子的責任,希望他能夠早點成熟或者幫忙照顧弟弟妹妹、分擔家庭的事物,或者對他寄予更高的期望「好好學習,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

因此,很多老大可能在學業上取得很大成績。

3、與家人的互動更頻繁

對於家裡的第一個孩子,家庭成員剛開始對他的關注多,與他的互動也就更多,還會投入全部精力陪伴他,這些互動和陪伴都會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老二出生後,父母在與他玩耍的同時,自然要關注老大,因此老二得到的刺激比老大就少,可能大腦的發育也會不如老大。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最後,如果老二出生時,老大已經產生自我意識,可能主動與弟弟妹妹互動,這些互動一樣能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增加智商。

4、妊娠假說

有研究表明,母親每生一個孩子,體內的某些抗體水平會增加,會對下一個孩子的大腦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大部分家庭中都是老大的智力高於其他孩子,但是家庭中如果出現這幾種情況,老大的智力可能不比老二老三優秀:

  • 兩個孩子出生時常間隔5年及以上。
  • 父母讓年幼的孩子承擔老大的責任。
  • 父母極其偏心,將家庭所有的資源傾斜給最小的孩子。
  • 老大遭到全部家庭成員的欺凌。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這些結果也與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的另一個觀點類似,老大的智商雖然比較高,但對他們未來的影響比較少,影響更大的是,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

1、性格影響

如果老大在家中承擔了很多家庭負擔,他們的性格可能往往表現出獨裁、老成、神經質。

中間的孩子因為不用承擔家庭,也沒有太多的寵愛,於是比較能適應社會。

最小的孩子如果獲得家長最多的寵愛,可能缺乏同理心。

2、心理健康影響

研究表明,受到親兄弟姐妹霸凌的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要高於被其他人霸凌。

夫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智商比較高?科學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 - 天天要聞

3、未來成就的影響

如果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融洽,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們之間的競爭也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合作,未來每個家庭成員在自己的領域方面也會更出色。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當一群父親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業」開始了 - 天天要聞

當一群父親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業」開始了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一個專為感恩父親而設立的節日。在人生的第五個父親節到來之際,我已是遠近聞名的「好爸爸」。三個月前,我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爸爸陪親子公益行動」正式啟航,每周末邀請社區內3—6歲兒童在家長陪同下,一起來聽故事、
7點出發|女子自曝「孕期擺爛不上班,老公是副處」,官方通報來了! - 天天要聞

7點出發|女子自曝「孕期擺爛不上班,老公是副處」,官方通報來了!

·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其中提到,我國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此前報道>>多個「第一」!這場發佈會信息量很大)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從7個方面提出政策舉措,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 天天要聞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太突然了!蔡瀾老先生才走不到兩周,楊少華老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這位相聲界的老前輩雖然早已離開舞台,卻並沒有消失在公眾視野。他生命中的最後階段,一直是在子孫和粉絲的陪伴下度過的。甚至在他去世消息傳來的四個小時前,他還在視頻中給兒子帶貨。戎馬半生楊少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老藝術家」的。他剛入行那會兒,甚至是...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着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着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着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