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2025年07月05日20:30:15 育兒 4425

「封建迷信」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多好的詞,像什麼鬼神、占卜、秘術,還有些地方每逢特定節日就要圍在一起「跳大神」,以這種愚昧的方式祈求上天的同情。

這在現代人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更別提有些封建迷信是以犧牲他人生命為代價才能完成祭祀活動。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但在中國卻有這樣一本奇書,它自創立以來,因內容深奧難懂,曾一度被質疑為封建迷信,直到3000年後現代人以更嚴謹的態度去研究才猛然發現,這竟然是超科學,該書還被納入國考。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易經》的起源之謎

這個被質疑了3000年的封建迷信就是《周易》,也是我們口中常常提到的《易經》。關於周易的真實起源現代恐怕早已無法考證,有傳言說《周易》起源於西周,為周文王姬昌所著。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對周文王這樣記載,說周文王樂施仁政,周圍百姓紛紛投靠,周國便日益強大。

但這讓國君商紂王妒忌萬分,他將周文王拘禁於羑里7年之久,期間還派人殺死了他的兒子伯邑考,就是要徹底斷絕周國的復興之兆。

但在牢裏面的周文王並沒有因深處絕境就一蹶不振,他潛心推演先賢伏羲譜寫的天地大道,將前者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並由此撰寫出《易經》。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最早期的《易經》還包含了周文王個人治國理政和人生理想,後世孔子尤其喜愛《易經》,他勤學不倦,以至於「韋編三絕」,就是說能將《易經》串聯成冊的繩子都磨斷多次,由此可見孔子對該書的喜愛。

後來孔子還利用所學闡述《易經》內涵,編撰成書名為《易傳》,這些都成為後世研究《易經》的主要參考材料。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不過現代學者也有很多人認為《易經》應該成書於戰國之後,像我們熟知的文學大家郭沫若、馮友蘭等皆持有此觀點。因為《易經》充斥着大量黃老之學的內容,拋開司馬遷在《史記》撰寫上存在失誤,更大的可能是這本書原本內容被漢儒劉歆所偽竄。

不管怎麼說,在《易經》形成的那段時間裏,中國仍然處於社會生產力低下的「野蠻階段」。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科技不發達,人們的思想也受到限制,對於那些自然與社會現象根本沒辦法去解釋,因而產生對神的崇拜。即便是古代先賢著作中我們也時常能看到神魔的影子,他們認為在事物的背後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神。

每當出現天災或是時運不順時,先民就會認為是上天帶來的責罰。但也有一些天賦卓越的人認為可以通過某種方式預測神意,從而規避橫禍或者達成內心的某種慾望,《易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譜寫出來的一本傳世奇書。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易經》最終被列入國考

但有意思的是,由於《易經》全書過於晦澀難懂,以至於在往後3000年的文明發展中沒幾個人能真正解開書中之謎,更不清楚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

於是明明可以被當作傳世經典的《易經》愣是被當成了封建迷信,尋常百姓不願意去學,王公貴族又看不懂,害怕它會散播謀逆文化。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尤其是統治階級對《易經》的恐懼讓這本奇書被埋沒良久,並非所有人都參悟不透《易經》的玄奧,只是他們沒有這個機會罷了。

直到近代社會的來臨,我國文學領域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場景,正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易經》也重新被搬上歷史舞台,成為一眾學者的研究對象。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這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嚇一跳!不少專家認為,《易經》中闡述了天地世間萬物的各種變化,是一本具有博大文化內涵的哲學書籍。

例如《易經》中強調「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歸,如此相推,則明生焉」。這說明《易經》認為世界萬物都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且這種變化有跡可循,這就是「變易」

「一陰一陽謂之道」,周文王在推演《易經》時六十四卦符號都是由陰爻和陽爻組成,這是為了簡化推演過程。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因為大道本身就是往簡單的方向發展,如果道理能夠用幾句話概括,能夠讓孩子們都聽得懂,看得見,這才是真正該被發展的道理,這就是簡易。

熟讀《易經》不但能參悟人生道理,還能摸索出宇宙發展規律,因為它本身就描述了世間萬物的各種微秒關係,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起着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據說《易經》在近代後還被流傳出國,受到了西方學者的普遍重視,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閱讀過《易經》,並深感其玄妙。

作為我國古文化傳承的藝術瑰寶,教育部門認為不應該將這本奇書埋沒下去,其內容中有很多都屬於超科學現象,值得現代人去研究發展。因此在2019年時,經過政府有關部門批准《易經》正式被列入國考範圍內,是大家上岸考試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 天天要聞

結語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的智慧,即便是過了3000年之久,古先賢所撰寫的傳世書籍直到現世也沒有被完全參悟。他們眼中看到的究竟是個怎樣的世界?恐怕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那種聖賢的超脫之感。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 天天要聞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手足之情,是世間一份難得的珍貴緣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擁有。多少人內心渴望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卻始終無法體會到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倘若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了這份手足情,那就一定要懂得倍加珍惜!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 天天要聞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春秋,可我們卻常常在無謂的爭鬥中耗盡心力,在莫名的憤怒中迷失自我,在徒增的憂愁里蹉跎時光。其實,人生的至高智慧,便在於明了何事當爭,何事不必氣,何事無需愁。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着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今年的小暑落在7月7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小暑有四大特點,分別是閏月加持、恰逢「出梅時間」、出現「秋包伏」現象以及小暑節氣在晚上。這些特點不僅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 天天要聞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新手媽媽玲玲最近頭都大了:二寶滿月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帶,整天哼哼唧唧哭個不停,便已經是二胎寶媽,也不知道寶寶為啥哭。可是,你敢相信嗎?這種被無數媽媽恐懼的「二月鬧」恰恰是媽媽想要的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信號!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 天天要聞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絡、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着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裏。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人活着,不要去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要去透支自己的信用,不要去透支自己的福報,而是要腳踏實地,知足常樂,做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透支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才能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