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的培養,有一個不能跨過的「語前技能儲備階段」,這個階段每個孩子經歷的時間不等,有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但是,無論是哪個語言能力弱的孩子,都不可能跳過這個階段直接開口說話。在語前技能中,有一個能力經常被忽視,那就是:共同關注力的培養。
今天和明天,徽裔教研團隊老師將在公眾平台和大家分享,什麼是共同關注力,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共同關注力。先來說說什麼是共同關注力。
在共同關注力這個概念中,會牽涉到三個方面,一個是個體本身,一個是他人,還有一個就是關注的物體。共同關注力根據發起者不同,分為兩個類別:一個是主動的共同關注力,一個是回應的共同關注力。
主動的共同關注力,它所呈現的具體過程如下:個體看到有興趣的物體,通過指認、語言表達、手勢等方式,向他人發起共同注意的「邀請」,他人接受「邀請」後,和個體一起去關注該物體。
,它所呈現的具體過程為:他人發現了感興趣的物體,通過指認、語言表達、手勢等方式,向個體發出共同注意的「邀請」,個體接受「邀請」後,和他人一起去關注該物體。
不論是哪種共同關注力,這項技能的培養,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我們只有先幫孩子培養起關注周圍環境的能力、對物體的視線追隨能力、與他人分享情緒的能力之後,孩子才有可能建立起共同關注力。
需要重視的是:
共同關注力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影響很大,但是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這一點通常會被家長忽略,認為共同關注力可練可不練。舉個例子,教孩子指認蘋果,如果孩子不能隨着我們的指認來將視線定格在蘋果這個實物或者卡片上,他必然不會真正認識蘋果,也無法對蘋果建立起語言理解能力,這樣語言的學習必然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共同關注能力是讓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和人產生興趣,並發生聯繫,只有建立好這種基礎的社交溝通能力,才有可能讓孩子在語言互動、口語表達等這種更高級別的社交活動中獲得溝通本領。
未完待續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