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一直是人們注重的問題,這似乎是人們面對外界的第一張「名片」,在生活、工作、感情中,當我們初次見到一個陌生人,首先留在腦海中的印象就是:這個人有多高。
一直以來,身高似乎成為了人們衡量他人的標準,尤其是在異性之間,女性普遍認為175cm以上才算是「達標」;而男性則秉承着,175cm以上的女性就會給自己帶來壓迫感的想法。
當地時間11月7日,一項新的研究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研究表明,從1985年至2019年,中國和韓國成為了5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中,中國19歲男女的平均身高為175.7cm、163.5cm,分別超過韓國0.2cm、0.3cm,位列東亞第一。
19歲男女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均為荷蘭(男183.8cm/女170.4cm);19歲男女平均身高最矮的國家分別為東帝汶(男160.1cm)、危地馬拉(女150.9 cm)。
過去35年里,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增加8cm,女性平均身高增加了6cm,增幅在200個國家和地區中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三。
而研究將每個國家2000年出生的兒童的平均身高和平均BMI與相應的WHO增長參考的中位數進行了比較,對比發現,在很多國家/地區,整個兒童晚期和青春期的平均身高均低於WHO增長參考的中位數。
眾所周知,身高受遺傳因素影響,但遺傳學的相關研究顯示,遺傳的作用會隨着時間推移而產生變化,相對於營養和環境而言,遺傳學在人們的最終身高方面作用很小,這一發現也得到了以下事實的支持:移民後代的身高通常在幾代之內就收斂到新國家的身高。
如今我們會發現,孩子們的身高普遍要比父母雙親高,這也佐證了上述觀點:對於身高,遺傳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因此,不要再仰視地懷疑「我的孩子是不是抱錯了」這個問題了。那為什麼現在青少年的身高要比老一輩人高出不少呢?
縱觀歷史,老一輩人們遭遇太多辛勞,且家中子女眾多,為了生存普遍在上學時就兼顧起家中生活,可以說是最早的「半工半讀」,「一滴汗落在地上摔成八瓣」的日子也常常食不果腹,甚至遭遇饑荒。而隨着時代逐步發展,如今的孩子們非但極少遭遇食不果腹的現象,甚至連重體力的勞動都少之又少了。對比之下我們發現,似乎每一代人相對於上一代的身高,都有所增長。
青春期到來的早晚,受飲食、身體活動和兒童時期體重增長的影響,而青春期到來的時機會進一步影響青春期生長高峰和青春期後期的身高增長情況。
在影響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諸多因素中,營養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各系統、器官在各年齡時期的發育速度是不相同的,男女都有各自的快速發育階段,在關鍵時期加強營養供給,就可使生長發育潛力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處於快速增長的孩子,需要大量蛋白質,成年人每天需要約80克蛋白質,孩子相對需要的則更多。在蛋白質的攝入方面,不僅要保證質量,還要講究質量。如蛋、肉、魚、奶類所含人體必需氨基酸比較完備,營養價值高,但要注意葷素搭配,與蔬菜、水果搭配進食。
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兒童時期/青春期營養質量和生活環境健康狀況的指標。通過這兩個指標可高度預測某一個人一生的健康狀況和個人發展成果。
身高過高或過矮(以BMI較低為代表)會增加發病和死亡的風險,損害認知發展,並降低以後的教育表現和工作效率;較高的BMI與成年後出現殘疾和過早死亡的較高風險以及不良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成果有關。
分別收錄於Wiley Online Library與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的兩篇名為【The impact of childhood obesity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dulthood】(《兒童肥胖對成年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Short st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身材矮小與冠心病有關》)的學術期刊也表示身高和BMI與患病率間存在關聯。
因此提供高水平的營養、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身處優質的生活環境能夠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而這些良好的習慣體現在哪裡?除了保證飲食的健康,少食用垃圾食品外,還應保證在孩子生長發育期間,有充足的運動機會和積極陽光的情緒。
參考文獻:
[1]NCD-RisC. Height and body-mass index trajectorie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1985 to 2019 in 20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 pooled analysis of 2181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with 65 million participants[J] .THE LANCET,2020,396:151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