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啥意思,今年在梅雨結束了嗎?

2025年07月03日23:00:19 育兒 8787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是一句流傳於我國江淮流域的民間諺語,生動概括了梅雨季節結束時間早晚對後續天氣的影響。字面意思是:如果梅雨結束得早(通常在6月中旬前),接下來的夏季會格外炎熱乾燥;如果梅雨結束得晚(推遲到7月中下旬),則盛夏氣溫相對涼爽舒適。這一現象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氣候科學原理,而2025年的梅雨動態更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看看有道理嗎?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啥意思,今年在梅雨結束了嗎? - 天天要聞

一、「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這句農諺猶如一位睿智的老者,用最質樸的語言道破天機。當梅子早熟時,那飽滿的果實彷彿被初夏的驕陽吻過,透着暖融融的甜香;而晚熟的梅子則像被夜露浸潤的玉石,帶着沁人心脾的清涼。這短短十二個字,既是對物候規律的精準把握,更暗含古人"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

你看那早梅,枝頭還掛着春寒的露水,果實卻已泛起誘人的紅暈。陽光透過葉片斑駁地灑在果皮上,像給每顆梅子都鍍了層蜜糖,連空氣都變得甜膩起來。農人們摘下這些"曖烘烘"的果實,指尖能感受到陽光積蓄的溫度,釀出的梅酒自然帶着太陽的慷慨。而晚梅則像故意躲開炎夏的頑童,待到暑氣漸消時才肯露面。秋意初顯的晨霧中,這些青玉般的果實掛着晶瑩的露珠,咬一口便是滿嘴的清爽,恰似把整個涼秋都含在了舌尖。

這種時令的辯證法,恰如《齊民要術》中"順天時,量地利"的耕種哲學。我們的先民在千年農耕實踐中,早已參透早梅與晚梅背後暗藏的陰陽之道——前者陽氣鼎盛如午時烈日,後者陰氣漸生若子夜明月。就連梅子酸味的轉化也暗合此理:早梅的酸中帶着陽光淬鍊出的醇厚,晚梅的酸則蘊含月華凝結成的凜冽。這般精妙的自然韻律,不正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最佳註腳?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啥意思,今年在梅雨結束了嗎? - 天天要聞

二、諺語背後的氣象密碼

梅雨作為東亞特有的氣候現象,其形成源於副熱帶高壓與北方冷空氣的拉鋸戰。當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25°時,冷暖氣流在長江流域交匯形成持續降水。諺語中「早出梅」意味着副高強勢北跳,冷空氣迅速敗退,雨帶提前離開長江流域。這種情況下,副高控制下的下沉氣流會抑制雲雨形成,導致高溫少雨天氣,即「曖烘烘」。例如2013年6月17日即出梅,南京7月出現連續20天35℃以上高溫。

相反,「晚出梅」說明副高北移乏力,冷空氣持續補充,雨帶滯留時間延長。這種形勢下,出梅後副高強度偏弱,雲量較多且時有雷陣雨,起到天然「空調」作用。典型如2020年梅雨期長達42天,出梅後上海7月下旬平均氣溫較常年低2℃左右,印證了「凉悠悠」的特徵。氣象數據顯示,近30年來早出梅年份夏季平均氣溫比晚出梅年份高1.5-2℃。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啥意思,今年在梅雨結束了嗎? - 天天要聞

三、2025年梅雨的特殊表現

根據中央氣象台監測,今年(2025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8日入梅,較常年偏早3天。但受厄爾尼諾衰減年影響,副高呈現「先強後弱」特徵:6月中旬副高曾一度北抬至北緯26°,導致江淮地區出現階段性高溫;但6月下旬至7月初,隨着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發展,副高南落至北緯22°附近,使得雨帶在長江流域反覆擺動。7月1日起,隨着副高再次增強,江南北部已連續3天日平均氣溫超過28℃,且無明顯系統性降水,符合出梅標準。因此官方宣布2025年梅雨於7月3日結束,較常年(7月10日左右)略偏早。

這種「偏早但非極端早」的出梅時間,創造了獨特的氣候效應:一方面,副高已建立穩定控制,江南、華南將迎來為期10天左右的晴熱天氣,武漢、長沙等地最高氣溫可達37-39℃;另一方面,由於前期降水充沛(江淮梅雨量較常年多15%),土壤濕度大,蒸發降溫作用明顯,夜間低溫維持在26-28℃之間,形成「晝烤夜燜」的體感。這與典型「早出梅」年份的持續酷熱有所區別,更像是「曖烘烘」與「凉悠悠」的折中狀態。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啥意思,今年在梅雨結束了嗎? - 天天要聞

四、歷史對比與農業影響

查閱近百年氣象記錄可以發現,類似2025年的「溫和早出梅」案例在1954年、1998年等長江大洪水年份也曾出現。這些年份共同特點是:梅雨期降水充沛但不過度集中,出梅後副高呈波浪式北推而非跳躍式突進。這種模式下,雖然會出現階段性高溫,但極少形成2003年、2013年那樣的極端熱浪(後者持續40℃以上天數超過15天)。

對農業生產而言,今年氣候條件可謂利弊參半。早出梅有利於早稻灌漿成熟,江蘇農科院監測顯示,當前稻穗結實率比去年提高5%;但持續高溫可能影響晚稻秧苗返青,農業農村部已發佈高溫防禦指南,建議採用「日灌夜排」方式調節田間溫度。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出梅後西太平洋颱風活動趨於活躍,7月下旬可能出現「熱-雨交替」天氣,這對緩解高溫有利,但也需防範局部洪澇。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啥意思,今年在梅雨結束了嗎? - 天天要聞

五、未來氣候趨勢展望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判顯示,7月中旬副熱帶高壓將完成一次"鯉魚躍龍門"式的顯著北跳,這場大氣環流的"戰略轉移"將重塑我國天氣格局。屆時,華北平原和黃淮流域將正式開啟"雨季模式",而飽受炙烤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望迎來"喘息之機"——持續多日的"高溫圍城"現象將得到階段性緩解。

‌然而氣象學家警告,這種"中場休息"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8月上旬副高將像"迴旋鏢"般再度西伸,南方地區或將面臨第二輪高溫"烤驗"。至於是否會出現民間俗稱的"秋老虎",則取決於颱風這位"天氣舞台上的不速之客"如何攪動大氣環流這盤大棋。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宏觀背景下,我國梅雨系統正經歷着深刻轉型,呈現出"三早"特徵:入梅如"急先鋒"般提前報到,出梅似"戀棧老馬"遲遲不退,降水強度更似"天河決堤"屢創新高。但耐人尋味的是,2025年出現的"早出梅伴隨適度高溫"這一"異類"案例,宛如氣候系統這個"巨型拼圖"正在嘗試新的組合方式。這或許暗示着,在人類活動與自然規律的角力中,地球氣候正在尋找新的"動態平衡點",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不斷調整着手中的平衡桿。

「早出梅曖烘烘,晚出梅凉悠悠」,啥意思,今年在梅雨結束了嗎? - 天天要聞

對於普通民眾,當前需做好防暑降溫措施,重點關注午後12-16時避免戶外作業。同時要警惕「熱射病」等高溫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氣象部門建議利用早晚相對涼爽時段進行通風換氣,空調溫度不宜低於26℃,以減輕電網負荷。隨着氣候預測技術的進步,我們得以更精準地把握「早出梅」與「晚出梅」的微妙平衡,這句古老諺語在今天依然閃耀着智慧的光芒。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辦個彩虹派對!這個幼兒園畢業典禮別具一格 - 天天要聞

辦個彩虹派對!這個幼兒園畢業典禮別具一格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3日訊(通訊員 張夢婷)今日,芙蓉區教育局合平幼兒園化身為情感的河流。小班的弟弟妹妹用「一路生花」的斑斕足跡,鋪就通向未來的花徑;中班的孩子稚童筆下「仰望的大樹」,以仰視的姿態將最純凈的祝福獻給即將啟程的哥哥姐姐——每一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天意! - 天天要聞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天意!

張愛玲曾說過,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