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2025年03月15日20:20:26 育兒 8264

上周末,朋友小林約我見面吃飯。

一落座,我就發現她面容憔悴,眼下還掛着兩個大大的黑眼圈。

她告訴我,這都是因為最近天天在家裡跟兒子「干仗」。

事情的起因是上初中的兒子數學測試考了39分,班主任對小林說,「孩子再這樣下去,可能連職高都考不上。」

小林聽完,頓時焦慮不已。

回家後,正好看見兒子在打遊戲,為了「拯救」兒子,她決定化身「談判專家」,跟兒子好好講講道理。

「你現在不努力,將來考不上高中怎麼辦?

看看你們班小張,這次數學測驗考了滿分,你呢?再這樣下去,人生就毀了啊……」

結果話還沒說完,兒子就鐵青着臉扔下手機:

「小張小張!你就知道關心小張,你有沒有問過我每天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事,過得怎麼樣……」

說罷,兒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砰」一聲關上了門。

晚餐時,小林又提到現在就業市場的嚴峻以暗示兒子,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可能連糊口的工作都難找到。

沒想到兒子聽了,氣得連飯也不吃了。

小林也來火了,直接沒收了手機和平板,兒子梗着脖子大喊:

「你也就這點本事,我就不學就不學,我以後去撿破爛你也管不着……」

小林氣不過,狠狠打了兒子一耳光,兩個人都愣住了。

說到這裡,小林有些哽咽了,她紅着眼圈問我:「我也是為了他好,可這孩子怎麼就油鹽不進呢?」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我安慰了小林一陣子,又想到他兒子那句話,便問她:「所以你兒子在學校里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

小林想了想說:

「他以前是很喜歡跟我講學校的事,但我每天下班回家又要做飯,又要幹家務,實在是沒工夫聽,他慢慢也就不說了……可就算我知道他在學校過得怎麼樣有用嗎?對提升成績有幫助嗎?」

聽了小林的話,我不贊同地搖了搖頭,並跟她講起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在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開展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想弄清楚如何提升工人的效率,於是試着調整照明、修改休息時間等。

結果發現,無論條件怎麼變化,那些被選為觀察對象的工人效率一直都在提升。

這時,研究人員才意識到,正因有他們的觀察,被選中的工人才覺得自己被人看見,被人重視,便不自覺地提高效率,以滿足外界的期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霍桑效應」也同樣存在。

我們總以為講道理或硬碰硬能夠讓孩子「清醒」,但其實,長篇大論的道理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硬碰硬更是會激發他們的反抗欲。

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孩子的叛逆,是對「不被看見」的吶喊。

當父母眼中只有「問題」,孩子便只能用問題證明自己的存在。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復旦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的李梅主任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13歲的玲玲,是個讓父母頭疼不已的女孩。

小小年紀的她,不僅染上了抽煙、喝酒、早戀的壞習慣,還經常和一堆壞孩子一起逃課。

每次父母和玲玲聊起學習的事,她都會像瘋了似的大喊大叫。

和父母吵架後,她甚至當著父母的面用美工刀割傷了自己。

父母走投無路,只好求助於醫院。

在李梅主任的引導下,玲玲才逐漸敞開心扉。

原來,玲玲還有一個在211讀大學的哥哥,從小到大哥哥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從來不用父母操心。

而父母,也將全部的關注都傾注在了哥哥的身上,對玲玲少有關心。

一次,爸爸正因工作上的事不順心,剛好又看到玲玲寫作業時分心了,便打了她一頓。

自那以後,玲玲變得越來越沉默。

如今,本就敏感的玲玲到了青春期,又遇上愛講道理的父母,自然是針尖對麥芒。

教育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強調說:父母的耳朵,是孩子心靈的第一道光。

所以,當孩子說「我討厭數學」時別急着否定他,可以問問他「是不是和老師鬧矛盾了」,聽聽他怎麼說;

當孩子抱怨「同學排擠我」時,別忙着評判他,你可以傾聽他「被冷落一定很難受吧」,讓他講講事情的起因。

如果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用道理代替傾聽,用評判代替共情,那些渴望被看見的孩子,就只能穿上叛逆的鎧甲橫衝直撞,或者用沉默築起囚禁自我的高牆。

更有甚者,用傷害自己的方式發出最後的吶喊。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卡爾・榮格在《心理治療實踐》中一直強調一個觀點——看見即療愈

當孩子的情緒與需求被父母看到時,改變就悄然發生了。

演員袁詠儀在《成為媽媽後》里,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有陣子,袁詠儀發現兒子變得很叛逆,幾乎不跟她講話,親子關係也十分緊張。

她向心理醫生求助,結果卻發現,問題竟然出在自己的身上。

一直以來,袁詠儀對兒子都非常強勢,兒子想要幹什麼,但凡她覺得不好,就會直接拒絕;兒子做錯事時,她也不聽任何解釋,而是直接進行懲罰。

心理醫生告訴她,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看見孩子,給他發言權,傾聽他內心的聲音。

袁詠儀開始做出改變:做事前,先問問兒子「喜不喜歡?」,聽聽兒子的想法;兒子做錯了事,也冷靜下來先聽他解釋,再分析對錯。

一段時間後,兒子的叛逆果然消失了,兩人的關係也和好如初。

所以你看,孩子身上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問題,其實都是他們無聲的求救。

如果我們願意走近他們的生活,看到他們叛逆背後的需求,就會發現:

每個問題孩子的內心,都藏着未被滿足的期待,未被治癒的傷痛和未被認可的價值。

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中,14歲的男孩小凱,因沉迷網絡遊戲與爸爸關係惡化。

爸爸試過斷網、砸手機等強硬手段,卻導致小凱多次離家出走。

當節目組介入後,心理專家給出的方案是:

爸爸每天抽出20分鐘陪小凱打一局《王者榮耀》,在這個過程中,父子二人只聊遊戲,不談學習。

打遊戲時,爸爸會主動向兒子請教「打野技巧」。

正是這一舉動,讓小凱第一次感受到被關注、被需要的感覺。

三周過後,小凱主動提出「贏一局就背10個單詞」,到了節目收官時,小凱的月考排名更提升了127名。

正如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所言:孩子需要被看見,就像植物需要陽光。

每個生命自誕生起便鐫刻着向上生長的密碼。

當父母學會閉上嘴,用柔和的目光注視着孩子,他們的靈魂自會循着光的方向,長成天地間獨一無二的風景。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每天獲得 15 分鐘專註陪伴的孩子,其學業效能感比普通兒童高了37%,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更是提升了21%。

當孩子感受到被關注時,行為就會發生積極改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家長也可以採用以下幾個「積極關注策略」。

  • 打開傾聽模式,看見孩子的需求。

在《好父母,好孩子》一書中,育兒專家盧勤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以前兒子放學回到家,總喜歡跟她分享學校的趣事,但盧勤卻不重視。

每次兒子講話,她總是左顧右盼,一副「你快點說完」的樣子。

兒子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話說完,只能加快語速,最後竟然出現了語言障礙,講話開始結巴,越來越不自信。

意識到孩子的變化後,盧勤開始反思,並打開了「傾聽」模式。

不再做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而是耐心傾聽孩子訴說,看到兒子眉飛色舞時,點點頭,給他一個鼓勵的笑容。

兒子也越來越喜歡跟媽媽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性格也愈發活潑。

《教育的細節》中有句話說得好:傾聽,本身就是處理教育事件的藝術和智慧。

我們每天回到家後,不妨放下手機,和孩子聊一聊遊戲攻略、校園趣事甚至偶像八卦。

孩子的情感需求一旦被滿足,就會朝着我們期待的方向成長。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 製造「被需要」的瞬間,看見孩子的潛力。

之前,刷到一個博主@麥子媽媽讓上五年級兒子負責規劃全家周末菜單的視頻。

孩子為了證明「咖喱飯比泡麵健康」,竟然開始主動研究營養搭配表,還帶養成了查資料的好習慣。

這給我一個啟發,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種示弱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擔當。

比如,「媽媽看不懂這個編程作業,你能當小老師教教我嗎?」

或者模仿麥子媽媽那樣,讓孩子擔任「冰箱採購員」「旅行路線設計師」等角色。

價值感,才是滋養孩子上佳的精神甘露。

比起嘮叨和批評,這種被需要、被重視的感覺往往更能讓孩子的潛能轉化為可見的成長軌跡。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蒙台梭利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而這簇火焰的火種,很多時候就藏在我們每一次真誠的注視里。

當我們用傾聽滿足他們的需求,用關註記錄他們的進步,用信任的腳手架搭建他們施展才華的舞台時,他們便走在了變好的道路上。

點個贊吧,願你我都能成為看見並喚醒孩子內在力量的父母。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母親節,松江這群爸爸們走進訓練營解鎖父育陪伴 - 天天要聞

母親節,松江這群爸爸們走進訓練營解鎖父育陪伴

親子關係中父親的陪伴不是母親角色的「替補」,而是提供獨特的養育維度。5月11日,洞涇鎮的二十多個爸爸帶着自家孩子一起走進由松江區同於道體育管理中心主辦的「父育生態訓練營」,在高智爾球等運動項目中默契配合,在協作對抗中增進情感連接,自覺承擔起小家庭的父育陪伴,為媽媽們分擔育兒重擔。早上8時半,孩子們在爸爸...
母親成為育兒焦慮的終端?一位人類學者的觀察 - 天天要聞

母親成為育兒焦慮的終端?一位人類學者的觀察

在關於教育問題的媒體報道中,家長常常以負面形象出現,尤其是母親。她們是有問題的大人,焦慮、偏執、嘮叨甚至瘋狂,以愛為名控制孩子,唯分數論。但是對人類學者關宜馨來說,母親和孩子一樣痛苦。他們只是先於不諳世事的孩子看到了未來就業與快樂童年之間難以兼容的社會現實,在這種悖謬中苦苦掙扎。每一位母親的進退兩難...
媽媽的模樣 - 天天要聞

媽媽的模樣

媽媽,是什麼模樣?是清晨煮粥時鬢角的白霧還是深夜蓋被時垂落的髮絲是風雨里為你撐傘的背影還是鏡前裝扮時燦爛的臉龐過去一年媽媽的故事曾經打動你我她們的模樣你還記得嗎?我們用「AI」繪出了她們的模樣點擊圖片,回顧她們的故事01「天籟」媽媽·丹正和媽媽根藏卓瑪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平時以放牧為生偶...
青年早新聞|「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 天天要聞

青年早新聞|「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今天是5月11日,中國青年報「青年早新聞」來了——「青年關注、關注青年」!幾分鐘速覽最新熱點,帶你走近「寶藏學校」、觸達「青春團訊」、學習「榜樣人物」、了解「服務動態」。今天,祝所有的媽媽安康常伴,笑顏永駐圖片由AI輔助生成「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婚姻登記實現「全國通辦」新修訂的《婚姻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