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一孩補1萬,二孩補5萬,三孩補10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了「發放育兒補貼」。
僅僅一個星期後,就有地方跟進了。

3月1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發佈落實《關於促進人口集聚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育兒補貼項目實施細則及服務流程。
其中明確:
生育一孩一次性發放育兒補貼10000元;
生育二孩發放育兒補貼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放,直至孩子5周歲;
生育三孩及以上發放育兒補貼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放,直至孩子10周歲。
這標誌着,自國家層面明確「發放育兒補貼」後,真金白銀「催生」的時代,真的來了。
此舉影響到底有多大?其他地方又會如何跟進?
01
嚴格說,呼和浩特並不是全國第一個發放生育補貼的城市。
比如,早在2021年7月,攀枝花就在全國率先推出「為二、三孩家庭每孩每月發放500元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的政策。
此外,過去幾年,省市層面,全國範圍至少已有接近20個地方推出了育兒補貼。像省級層面就有雲南、寧夏等。

但這次,呼和浩特的方案依然具有重要的標誌性和突破性。
其一,這是國家層面首提發放育兒補貼後,第一個推出具體實施細則的地方。那麼其相關標準、發放方式等,都勢必具有風向標意義。
其二,比照之前一些地方推出的方案,呼和浩特的突破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之前絕大多數地方的育兒補貼都只惠及二孩、三孩,也就是說基本與一孩無緣。而這次呼和浩特則是一、二、三孩都有補貼。
另一方面,從金額來看,即便是一孩的10000元標準,也比之前大多數地方的標準高。而二孩、三孩分別補貼5萬、10萬,更是遠超過此前絕大多數地方的標準。
這樣一種補貼力度,再搭配諸如「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減負措施,對育兒負擔總體成本的降低,應該說效果會比較明顯。
02
從第一個「吃螃蟹」的呼和浩特方案中,至少可以捕捉到幾個信號。
首先,全國層面育兒補貼的發放,將大概率是覆蓋所有的生育,是普惠性的。也就是說,哪怕生育一孩也能夠享受到一定的補貼。
其次,參考目前各地的標準,後續推行地方的標準應該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再者,還有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發放育兒補貼到底是從何開始?比如,在今年之前的生育行為,還能夠拿到補貼么?

呼和浩特的補貼對象是3月1日之後(含3月1日)出生的新生兒。
同時明確,今年前兩個月出生的新生兒,補貼將按照省級相關規定執行。

綜合這兩個細節,或意味着,之前尚未有育兒補貼制度的地方,新出台的政策可能都會要求是從今年開始執行。
也即,不溯及既往,2025年前的生育行為,大概率或都無法享有補貼。
另外,參照呼和浩特方案,具體補貼發放標準,應該也將是以地市為標準,而不會全省、全國統一。也就是說,不同地方的補貼力度,將會有明顯差異。
03
為何要發錢鼓勵生育?一言以蔽之,乃形勢使然。
總人口方面,2022、2023、2024年,全國人口已經三連降,分別減少85萬、208萬、139萬。
生育人口方面,自2016年達到頂峰1785萬人後,已出現七連降,目前規模接近折半。儘管2024年出生人口較2023年略有反彈,但總體趨勢很難逆轉。

老齡化方面,2024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佔比升至22%。意味着,平均不到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
正是在這樣一種人口發展形勢下,過去幾年,很多連鎖反應已經開始出現。如幼兒園、小學生在校生人數及學校數量均大幅縮水。
甚至波及醫院產科……
從各地來看,2023年,全國31個省市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省市都出現了常住人口負增長。其中,不少省份,僅省會城市尚能維持人口增長。

以呼和浩特所在的內蒙古為例,2023年常住人口減少超5萬人。其中,12個下轄地區中,僅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的常住人口略有增加。

所以,綜合各方面的情況看,「人口保衛戰」,勢在必行。
普惠式生育補貼的發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但效果到底如何,可能還是會因地方而異。

以攀枝花為例,發放生育補貼以來,從2021到2023年,該市出生人口降幅逐漸收窄,平均降幅縮小到0.8%。其中在2023年,全市出生人口8296人,較2022年增長8.74%。
此外,攀枝花常住人口實現連續四年正增長。
但這種效果能否持續,還需要觀察。
而普惠性生育補貼實施後,總體生育人口短期內或許會有所上升,但長期來看,恐很難在根本上改變區域人口格局。
畢竟,在今天,具體到某個地方,影響人口基本盤的最大因素,還是看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而不僅僅是出生率。
因為歸根結底,「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