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九層之合,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個聰明的人,是可以一步一步走向高處,抵達夢想的彼岸的。
但認真觀察一番,就會發現,很多聰明的人,在社會底層,幹着最苦最累的活,收入也很少。
分明是有一技之長的人,也讀了很多書,父母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是無能為力。
想一想,為什麼很聰明的人,也會淪為「底層人」?答案很現實,別不承認。

01
有小聰明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
北宋的蘇軾,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還被歐陽修點贊:「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當蘇軾奔赴前程的時候,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蘇軾反對變法,一開始是主動躲遠點,眼不見為凈。後來是種種看不慣,寫下一些文章,對變法進行諷刺。
直到他捲入烏台詩案,入獄,被貶黃州,才頓悟:「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因為人很聰明,但是聰明的層次不夠,人的定力不足,導致人有了戾氣,對於當下的情況,總是抱怨。
經濟與管理研究者呂建軍提出一個「半桶水理論」。
一個人學什麼,都是一知半解的,但是涉獵的面積很寬。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上的都知道。但是深入了解不夠,什麼都膚淺。
學問就像水一樣,裝在水桶里,只有一半。
半桶水挑起來,難免要晃蕩,並且很容易倒出去。
現實生活中的聰明人,很多就是小聰明,繞了一個圈,把自己繞進去了。有了發展的機遇,也抓住了,但是能力不夠,反而導致虧損。
比方說,說燒烤的理論,一套一套,也會燒烤幾樣東西,但是輪到自己開店了,發現技藝不精,顧客就不滿意了,投資也就失敗了。
般般都會,般般不精,這是成不了大器的。

02
格局太小的人,走不了多遠。
莊子寫了一隻鯤鵬,要藉助風,飛到九萬里,超越雲層,然後向南飛,到南海去。
一隻小麻雀譏笑:「你飛那麼遠,有什麼用呢?看看我,一跳起來就飛了,飛幾丈就落下休息,在草叢都能盤旋,好極了。」
最後,麻雀一直在草叢,鯤鵬去了南海。
說起來,他們都是飛禽,都能到天空去,但是他們最終的層次不一樣。
回到現實,我們把目標定在高處,那就一輩子進取不止,聰明就有了用處;若只想過小日子,聰明就只能在小家庭里。
有句諺語說:「不怕千里遠,只怕隔層板。」
還沒有走幾步,就到了夢想的天花板,這就註定走不到千里之外了。
一些聰明的人,若是格局太小,那不管如何努力,也是在瞎折騰。不打破自己的格局,努力會讓自己難受,感覺毫無意義。
春秋時,孔子行萬里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一直和弟子探討治理天下的方法。
有一天,他和弟子離開葉地,去蔡國。
一時半會找不到渡口,就派子路去詢問。子路遇到了隱者長沮。
長沮嘲諷孔子:「孔丘啊,他自己知道渡口在哪裡。」
子路還遇到了隱者桀弱。
桀弱說:「天下亂糟糟,你不如跟我一起躲起來吧。」
面對嘲諷,孔子不以為然,堅持主張:「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一個有學問的人,卻堅持求自保,不求拯救蒼生,這還是不值得結交的。說話都會氣人,三觀不同。
事實證明,孔子變成了聖人,而那兩位隱者,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求學是為了什麼?僅僅為了混一口飯,那改變不了人的層次。

03
時運不濟的人,折騰也沒有什麼用。
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
有大聰明的人,也可能一直在低處,還被人碾壓。這就可能是時運不濟了。
你是好鋼材,但是沒有刀刃,也是浪費了。
也就是說,人沒有了平台,要做一番大事,也是困難的。
唐朝的柳宗元,在家道中落的情況下,一舉成名。也很快捲入「二王八司馬」事件,被貶到永州。
好不容易被重啟,又被貶到柳州。
再次有重啟的機會的時候,他已經病故了。
對於官場來說,柳宗元一直在底層。
北宋宰相呂蒙正,則說得更加明顯:「人有衝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
命運不給你機會,時代不賦予你平台,你的聰明,是要被埋沒的。
當然,也不排除你的智慧,和時代格格不入,有了平台,也無法大展宏圖。
比方說,傳統的泥瓦匠,不會用智能化的工具,就是到了工地,也是一籌莫展的。聰明,找不到歸處。
人生處處受阻,智慧不被人需要,人的層次就不能提升。畢竟,高層次的人,需要有平台和人群托舉。

04
聰明真的沒有用嗎?莊子提出一個觀點:無用就是大用。
一棵歪歪扭扭的樹,木匠看了很嫌棄,畢竟做不成門窗,也不會變成好木板。
樹沒有妄自菲薄,而是繼續長大,有了一片綠蔭,變成人們納涼的好地方,樹,還被人稱為「神樹」。
蘇軾、柳宗元在職位上,不如意,但是在才學上,位高權重。
也就是說,從這個角度看,人是無用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人是有用的。
那些低層次的人,能「無用之用」,也會變成高層次的人。
原來,低配的生活,也可以高貴地活。
真正聰明的人,身在低谷,也會抬頭看看天,享受星辰大海;生活窮困,也會精神飽滿,從不自怨自艾。
只要心有一座山,攀登不止,高度總是有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