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情緒能力作為幼兒發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其認知能力的發展、社會化成長方面不可或缺。
幼兒通過與外界的溝通交流,體驗不同情緒,能夠獲得不同的情緒體驗,掌握相關的情緒管理技能。
不僅能夠預測在童年期對自身幸福感的評價,還能影響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認知發展,並且會滲透到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其次,情緒是個人心理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標誌,在建立、維持和改變個體與外界關係上發揮着重要作用。
同伴接納能顯著預測幼兒情緒能力的發展水平,從而有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並且更好應對挑戰。
情緒能力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也是影響其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智力、個性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等多方面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探究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狀況,是支持幼兒發展、開展適宜教育的重要依據。
一、理論基礎
研究以期望效應理論、家庭系統理論作為理論基礎為研究提供研究依據。
(一)期望效應理論
1.期望效應理論內容
期望效應,即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作羅森塔爾效應。該效應源起於古希臘的一個傳說。
相傳皮格馬利翁自己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麗少女,並深深地愛上了她,以至於希望她化身為人並與之成婚,在皮格馬利翁的懇求下,他的真誠最終深深地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
愛神將這座雕塑賦予生命,皮格馬利翁如願以償,即皮格馬利翁的期望得以成現實。
後來,羅森塔爾教授等人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證實了學生的發展與教師的期待顯著相關。
將期望效應定義為人們將對某人或某事充滿憧憬、期待、熱愛和關心從而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形成機製為「憧憬一期待一行動一感應一接受一外化」。
這表明,當期待者賦予被期待者美好憧憬時,期望被期待者最終能表現出期待者所期盼的結果。
為了預期結果的實現,會為之付諸行動,進行相應的實踐,從而使被期待者感應到期待者對自身的期望,並從內心深處接受這種期望。
最終外化在被期待者的行動上,出現期待者所期待的具體結果。
2.期望效應理論在研究中的應用
根據期望效應理論,期待者對被期待者的期望會在心理上影響被期待者並表現在外在行動上。
在研究中,父母期望與期望效應理論作用機制相似,父母對子女的發展期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着其行為。
當父母對子女產生教育期望時,為使其期望能出現最終的具體結果,父母會為之付諸行動。
幼兒則通過父母的行為、語言等感知到其期望,並從內心接受這種期望,從而影響子女的行為表現,作用在幼兒的長期發展上。
可見,幼兒會根據父母的期望而有不同的行為變現,父母期望是影響幼兒內心情感和行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望效應理論重在強調「期望」這一內在態度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因此,在探討父母期望、親子關係和幼兒情緒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二)家庭系統理論
1.家庭系統理論內容
家庭系統理論由美國心理治療專家Murray Bowen教授提出,是關於人類情緒活動和交往行為的理論。
家庭系統理論以系統觀為基礎解釋個體行為,採用的是整體性和相互依存的概念,即部分與整體之間相互影響且每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依賴。
該理論將家庭由多個不同的子系統組成的複雜整體,在家庭系統有序運轉、實現家庭整體功能的過程中,子系統之間會相互聯繫且相互制約。
2.家庭系統理論在研究中的應用
以往已有諸多研究採用家庭系統理論探究家庭成員內部間的交互作用。
在家庭這個社會系統中,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角色,妻子、丈夫、子女等,他們的行為相互依賴,彼此影響。
在家庭系統理論看來,母親、父親及幼兒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家庭內部也存在一定的互動模式,家庭系統對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家庭中親子互動來完成。
一方面,父母期望、親子關係可以通過單獨效應或聯合效應對幼兒的情緒能力發展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幼兒的個人特徵和行為特點反過來也會影響父母期望及親子關係等。
家庭系統理論為研究關注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提供了理論視角。
二、父母期望、親子關係與幼兒情緒能力關係的討論與分析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對父母期望對親子關係、父母期望對幼兒情緒能力、親子關係對幼兒情緒能力的預測作用及親子關係在父母期望和幼兒情緒能力之間的完全中介作用進行討論。
(一)父母期望對親子關係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父母期望總體及部分維度與親子關係總體及部分維度呈現顯著相關關係。
其中,父母期望總體及各維度與親子關係的親密性呈顯著正相關,身心素質方面期望與親子關係中的衝突性呈顯著負相關。
父母期望總體、社會性方面期望與生活自理方面期望與親子關係總體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父母期望越高,親子親密性及親子關係總體越好。
由於衝突性反向計分,則身心素質方面期望越高,衝突性得分越低,衝突性越高。
研究分析發現,父母期望總體顯著正向預測親子關係總體。
進行多元逐步回歸,社會性方面期望、生活自理方面期望對親子親密性具有顯著預測作用;身心素質方面期望能顯著預測親子衝突性;社會性方面期望能顯著預測親子關係總體。
首先,父母在養育幼兒時,當父母對幼兒的期望轉化為養育幼兒的行動時,以充滿愛的方式滿足了幼兒成長的需要,可以使幼兒獲得更多安全感且對父母產生依賴。
這種信任和依賴是加強親子關係的關鍵因素。
在養育幼兒的過程中,父母以鼓勵等方式表達其期望時,會進一步促進親子親密性,減少親子衝突。父母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達其期望時會加強親子關係。
其次,親子關係也會影響父母期望,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家庭成員會相互影響,幼兒對父母的行為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當親子親密性水平較高時,父母會不自覺地提升期望水平,當親子衝突性水平較高時,父母便會降低其期望水平。
第三,父母期望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研究發現,當身心素質期望過高時,衝突性會增加,這一般發生在親子之間想法相互矛盾時。
父母期望應在合理的區間內,過高父母期望不利於和諧親子關係的發展。
(二)父母期望對幼兒情緒能力的發展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父母期望總體及各維度與幼兒情緒能力總體及各維度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這說明父母期望水平越高,幼兒情緒能力越好。
研究通過一元回歸發現,父母期望總體顯著正向預測幼兒情緒能力總體。
多元逐步回歸結果顯示,身心素質方面期望、生活自理方面期望兩個維度能顯著預測情緒理解、情緒覺察;社會性方面期望、身心素質方面期望兩個維度能顯著預測情緒調節。
生活自理方面期望、身心素質方面期望兩個維度能顯著預測情緒表達;生活自理方面期望、身心素質方面期望、社會性方面期望三個維度能顯著預測幼兒情緒能力總體。
研究者認為出現這一結論的原因可能與父母期望的不同維度有關,在研究中社會性方面期望是指父母對幼兒的品性行為、同伴關係及親社會行為等多方面的期望。
當父母在社會性方面給予高期望時,無論是在行動還是言語上,會引導幼兒形成好的品性,鼓勵幼兒與同伴好好相處,讚揚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並表達父母的期望。
在此過程中,促進了幼兒情緒能力的發展。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發現同伴關係影響着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當父母期望合理且有效傳達給幼兒時,會有效促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
(三)親子關係對幼兒情緒能力的發展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相關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親子關係與幼兒情緒能力顯著正相關。由於衝突性反向計分,則得分越高,衝突越低。這說明,親子關係水平越高,幼兒情緒能力越好。
研究通過一元回歸發現,親子關係總體顯著正向預測幼兒情緒能力總體。
親子親密性能顯著預測情緒理解、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親子親密性、親子衝突性兩個維度能顯著預測情緒調節及幼兒情緒能力總體。
於星的研究表明幼兒情緒調節策略和親子關係呈現顯著的相關關係。
研究者認為,親子關係會影響幼兒對待父母的態度。
一方面,當親子關係、親子親密性較高、衝突性較低時,幼兒能對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幼兒處於歡快的家庭氛圍中,有利於教養行為的達成。
良好的親子關係能提升幼兒對父母的認同感,模仿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提升其情緒能力發展水平。
另一方面,不良的親子關係,親子親密程度低,親子衝突水平高,容易使幼兒對父母產生抵觸心理,消極的情緒較多,且自我中心較強,不利於發展其情緒能力。
不良的親子關係會降低幼兒對父母的認同感,影響其情緒能力的發展。
(四)親子關係在父母期望和幼兒情緒能力之間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通過中介效應分析發現,親子關係在父母期望和幼兒情緒能力之間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即父母期望通過親子關係影響幼兒情緒能力。
家庭系統理論有力地解釋了家庭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具有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表示在家庭系統中當某件事情會某個人產生影響時,也會影響家庭中其他成員。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會影響親子雙方的親子關係,而父母期望通過作用於親子關係,影響幼兒發展。
生態系統理論啟示我們,家庭作為微系統,通過與個體的相互作用影響個體發展,父母作為家庭主要教養人,其期望影響親子關係,進而影響幼兒發展。
一方面,父母期望有利於和諧親子關係的構建。
子女通過父母期望,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與愛護,有助於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幸福感有利於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
另一方面,父母期望能通過親子關係間接影響幼兒情緒能力。父母合理的期望能有效提升親子關係,進而為幼兒情緒能力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
父母的期望作為內在刺激,行為作為外在刺激能夠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的構建,親子關係具有雙向性。
不僅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幼兒通過家長的教養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完成其進入成人期的社會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