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聽一位新茶友「復盤」他的喝岩茶體驗。
從去年夏天入坑岩茶圈,一直到現在,剛好過了一年。
過去一整年,那位新茶友喝了很多家不同的岩茶。
一邊喝茶,一邊找茶,一邊探索的過程,不亞於「神農嘗百草」。
期間,有遇到特別踩雷的。
干茶又碎,還帶焦味,妥妥的邊角料,還包裝成特別高大上進行偽裝。
雖然他在廣泛涉獵,不斷「對比式」喝茶摸索時,不管是哪一家,入手的都是茶樣體驗包。
單次買茶的量,不多。
但說實話,這年頭想要喝到好一點的岩茶,哪怕只有兩、三泡茶樣,價格也不便宜。
那些個位數一泡的,千萬別想着去撿漏。

打卡了很多家之後,再回過頭,茶友得到這樣的復盤結論。
「喝武夷岩茶,大多也就只有前3泡喝着會有點期待感。」
「只有極個別的好岩茶,茶味表現才能穩定到5沖6沖之後,香氣不減淡。」
「大部分岩茶3衝過後,香氣也弱了,滋味也淡了,想坐杯一會吧,苦澀感更強烈了……」
字裡行間,能看出對方滿滿的失落感。
有一說一,泡茶時保持「不掉水」,茶香與湯感維持穩定,是好岩茶的基礎底線。
再怎麼樣,6沖之後整體逐漸轉淡,還算能勉強接受。
如果只泡3沖就徹底變臉,這樣的岩茶品質很糟。
《2》
「好岩茶尾水有餘香。」
不管是什麼品種,符合好山場、好工藝兩大前提的好岩茶,茶香都是很有層次感的。
蓋碗逐次沖泡之間,每一衝都會帶來驚喜變化。
單泡岩茶的茶香呈現規律,大致如下:
前三沖剛開始時,如果這泡茶剛焙不久,處於新茶適飲階段,已經完成褪火。
那麼,你將重點感受到來自岩茶「焙火香」的美麗。
剛剪開袋口,干茶條索就已透出焙茶保留的火香。
沸水沖泡後,經歷高溫焙茶後陸續形成的焦糖香、烤堅果香等誘人香型,一躍而上,率先登場。
那感覺,類似吃香噴噴、熱騰騰的,新鮮出爐的烤包子、烤麵包、水煎包、烤板栗,那股焦香氣息極具感染力,聞着就能讓人
剛開始沖泡時,焙火香佔據絕對優勢。
但隨着逐次沖泡解鎖,一泡岩茶內部香氣逐層釋放,在4沖5沖等「中間段」最適合感受一泡好岩茶的主香型。

焙火香,只要是有焙火的岩茶,人人都有份。
但老叢水仙的木質叢香,蜜桃香肉桂的甜美成熟桃香,肉桂本身的桂皮品種香,名叢鐵羅漢的當歸葯香等特色香型,此時再不出場就晚了。
當你遇上一泡號稱帶有蜜桃香的肉桂時,如果等到4沖5沖,這股標誌性茶香還是遲遲不登場,那就別抱太多期待了。
因為從傳統概念的「精華湯」都聞不出這些具有賣點的香氣,何談後續泡淡的尾水?
等到尾水之後,隨着茶味逐漸消耗淡去,那些開場時聞着濃墨重彩的香氣也會逐漸淡去。
但這時,不代表毫無茶香看點。
因為越到最後關頭,越能反映出一泡岩茶的山場底蘊。
正岩山場的岩茶,連尾水都是清甜順口的,湯水中帶有很明顯的、微帶幾分植物清涼的茶香。
包括粽葉香、清幽花香等,一個也不會少。

《3》
「正岩茶不泡到6沖茶味不該變薄。」
蓋碗泡岩茶,每一衝的茶味表現前後相加,連接起來,剛巧能構成一條絲滑的拋物線。
前三沖,緩緩上升。
4-6沖左右,茶味漸入佳境,達到巔峰,極致甘醇飽滿。
6沖之後,茶味慢慢淡下去,坐杯再泡出3、4沖左右的尾水差不多就要換茶。
前後相加,品質過得去的岩茶,泡到10沖左右才算正常。
畢竟,蓋碗泡茶時,單泡岩茶的用量比白茶、紅茶、花茶(常規一般都是5克)不同。
其它茶葉放5克進去泡,茶味也能足夠小清新,鮮醇有特色。
但岩茶的單泡用量是8克,單次沖泡,一次泡一袋剛好。

甚至於,這些年在岩茶圈還流行增量泡茶的做法。
單泡克重從8克,悄然增加到9克、10克、11克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樣的茶水比例下,如果放足量進去沖泡,單次泡8克岩茶,結果卻只能泡3泡就轉淡。
標準蓋碗容量是110毫升。
放入干茶後,注水線到碗沿,單泡茶的水量大約100毫升。
算下來,連泡3次,也就300毫升茶水。
投入8克茶,結果只能得出300毫升有滋味的茶湯。
按投入產出比來算,實在太坑了。
要知道,品質表現過得去的明前綠茶,當你用大杯子去泡茶,只放一小撮干茶進去,直筒玻璃杯內泡出300毫升清新鮮爽茶味也不成問題。
到了岩茶身上,但凡品質過得去的正岩茶,沒有泡到6沖之後都不應該變淡!

《4》
「好茶坐杯只會濃苦,不該發澀。」
對照開篇的描述,那位新茶友稱,他遇上的岩茶多數只能泡3次。
三沖之後,茶香、茶味一概轉淡。
這時候再繼續泡尾水,進退兩難。
不坐杯,照常快點倒出茶湯吧,茶味太淡,沒滋沒味。
但坐杯悶泡吧,茶味又會苦澀。
這種「兩難」處境,還真的不知道怎麼選。
其實,不管是泡了幾沖,好茶都不該發澀。

不論是剛開場的頭泡茶,還是泡到6沖之後,優質岩茶坐杯悶泡之後,如果悶的時間太長,茶味物質浸出太多,頂多會讓茶味變得濃苦。
但這些被悶濃的好茶,茶湯入口照樣醇的,只是喝着帶苦味。
不過大家放心,好茶被悶苦之後,苦味進入嘴巴也能快速消散化開,不妨礙後續的回甘生津湧現。
當一泡岩茶泡了3沖後開始坐杯,結果泡出來的茶水是苦澀的。
澀口明顯,不單單喝入口的瞬間覺得味道苦,後續舌面還在持續發苦,苦意在舌尖很難散開。
這種濃煞刺激的苦澀過後,回味起來也不美妙。
生津回甘一概蕩然無存,一點也不好喝。
當你遇到這種悶了之後發澀,苦味化不開的情況時,不用多說,這樣的茶買入手就等於砸在了手上,不值得喝。

《5》
對照「三沖四沖是精華」的常見說辭,剛泡了3沖的岩茶,一場好戲才剛剛開場。
漸入佳境,茶味達到巔峰。
要是3沖之後,整泡茶的茶味物質徹底消耗殆盡。
茶味寡淡,茶香消失。
這種「三道水」岩茶在圈內詬病已久。
哪怕價格不高,買回去充當辦公招待茶,也沒有太多的性價比。
因為背後的道理很淺顯。
連耐泡度都沒有保障,何談好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