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來了位姐姐,給我曬了她的蓋碗。
那種陶泥土質的土黃色,有點淡淡的金黃。
很美的一隻,粗陶風。
比較古樸的器形,碗底圓圓的,碗壁較厚,有一種手拉粗坯的即視感。
只是,它沒有碗沿——一隻碗口鈍鈍的碗。
然而,怎麼沒有蓋子?
姐姐發來另一張圖,圖上,蓋子蓋在碗上,比碗還寬大了一圈。像遮陽的草帽。
我當下斷定,它不是一隻蓋碗,它是一隻茶杯。
至於那個寬大的像帽子的蓋子,它只是茶杯蓋——並不是帶蓋的碗就是蓋碗。
興許是發明這隻杯子的人,為了保溫,或者為了衛生,才給這隻茶杯設計了一隻蓋子。
所以,它只是一隻帶蓋子的茶碗,或者茶杯,但並非蓋碗。
因為,蓋碗是有幾要素的,蓋碗要有蓋子,且蓋子小於碗;蓋碗的碗,要有碗沿;蓋碗要有便於抓握的部位。
其它的倒可理解,只是這有沿一條,該如何理解呢?

《2》
蓋碗為何一定要有沿?
為了出湯時引水。
大家都知道,水是無形的,軟的。
泡茶的時候,茶葉是放在蓋碗肚子里的,沸水也是沖入蓋碗肚子里的,合上蓋子,倒出茶湯的時候,水會從蓋碗的一側,流出來,流進公道杯里。
此時,如果蓋碗是無沿的,那水的流出,就容易雜亂無章,四處亂竄。
它們並不會並成一股水流,從同一個位置流出,而是東一股西一股,甚至還會在半空中轉向,流到別處,從而弄濕茶盤、茶席。
甚至,還會因為蓋碗材質不太光滑,在力的作用下生成噴泉,從蓋碗里迸射出來,在茶桌上灑下漂亮的噴泉圖案。
這就太尷尬了。
而有了沿,蓋碗出湯時,就有了引水的工具。
大家看過古代房屋的屋檐嗎?有了那個檐,雨水就不會亂流,而是乖乖地被屋檐引到一個固定的位置再流下去。
蓋碗的碗沿的功效與屋檐是一樣的。
就是讓水有一個引導的工具,從而讓蓋碗里的茶湯,順着碗沿的引領,順暢地,規整地流進公道杯里,不會分成幾股水柱亂流,也不會噴濺和亂竄。
讓茶湯老實地流進公道杯里,不至於浪費好茶,也不至於弄髒茶桌茶席。


《3》
蓋碗有沿,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防燙。
其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茶友,最初使用蓋碗的時候,是被燙過手的。
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燙紅。
可見,蓋碗有個防燙的沿,有多麼重要。
蓋碗的碗,是要注入沸水的,蓋碗泡茶,必定是要跟沸水接觸的。
這種「高危」作業,如果沒有一隻設計合理,防燙效果良好的蓋碗,那真心就是,想通過泡茶變成紅酥手。
無沿的蓋碗,泡茶的時候,由於整個碗內都是沸水,那隻碗的碗身,是溫度很高的,很燙手的。
這時候若要出湯,勢必要端起蓋碗——一隻被沸水佔滿的碗,那得有多燙啊?一端,不是燙得連碗一起扔掉,就是立馬燙出通紅的三根手指。
但若有沿,那就完全不同了。
列位看官都看到過了,有沿的蓋碗,碗沿是尖尖的,不易導熱,也沒有太高的溫度。
出湯的時候,就算碗身裝滿了沸水,很燙,但只要不握在碗身上,那是接觸不到高溫的。
伸出兩個手指頭,抓握住蓋碗的碗沿,它大約只有30-40度左右的溫度,溫溫的,握在上面,是不會燙手的。
有了碗沿的保護,我們才可以順利地沖泡一泡茶,讓它順利地出湯,還不會燙到手。
一舉多得。


《4》
並不是有蓋子的就是蓋碗。
它也有可能是只杯子——有蓋的杯子並不少見。
蓋子比碗小的,才是蓋碗。
而有沿的,才是好蓋碗。
沿能引水入公道杯,沿能防燙,沿,還美觀耐看。
請使用有沿的蓋碗吧,當然它的妙處不止文中提到的這些,只是紙短文長,沒寫出來的,就留待列位看官使用之後,再來留言描補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唯有一途:
多使用有沿蓋碗,是也。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