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小米+小旭 編輯|小辰
來源|我和劉先生的日常
大家好,我是米姐團隊的小旭。
這兩天上班坐地鐵,看知乎,一個話題的討論引起了我的注意力:留守兒童長大後跟父母感情怎麼樣?有很親的嗎?
下面的回答,清一色都是,不親,甚至有些冷血,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接着講述自己的留守經歷和心理活動,都在說留守的過程多麼辛苦,多麼痛苦。
這問題讓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原本隨着父母一起在外地生活,後來到了年齡,要回戶籍所在地上小學,6年時間,都是在姑姑家裡度過的,只有寒暑假有機會去到父母身邊。
也算是一段留守經歷,而這段經歷,確實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但不是壞的影響,它反而讓我擁有了幸福快樂的童年,是我一生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
1
7歲那年
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一場重大分別
7歲的我,對於分別這件事,還沒有特別清晰的概念,腦袋裡都是對世界的好奇和孩童天馬行空的幻想。
直到有一天,爸媽做了一頓極其豐盛的飯菜,專門宴請遠道而來的姑父。
這頓飯吃得我很不在線,大人們在一臉嚴肅地討論着什麼,我聽不懂,就專心地扒拉着碗里被夾滿的飯菜,腦袋裡想着今晚的少兒頻道會放哪部動畫片。
飯局結束後,爸媽不知從哪裡變出了一個被塞得滿滿的大號行李箱,急匆匆地在路上叫了輛的士,把行李塞進了車的後備箱里,我被姑父裹挾着一起上了車,目的地是火車站。
我迷迷糊糊地過了安檢,跟着到了候車大廳。
媽媽蹲下來親吻了我的額頭,輕聲細語地對我說,今天要跟着姑父一起坐火車回家了,到了姑姑家要乖,聽姑姑的話,好好上學~ 好不好?
7歲的我,縱使什麼也不懂,但看到在我面前一直很要強的媽媽,眼裡泛着的淚花,也感受到了什麼,問媽媽,為什麼要去姑姑家呀?爸爸媽媽不一起去嗎?
媽媽有點哽咽,一時沒能回答我的問題。
一旁的爸爸實在看不下去,蹲下來跟我解釋,小旭該上學了,只能到姑姑在的城市,爸爸媽媽要給小旭賺錢買好吃的,不能一起去,小旭要是想爸爸媽媽了,就打電話回來哦~
我明白了,我要見不到爸爸媽媽了,我不要上學,我不要和爸媽分開,不要去姑姑家,我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越想越傷心,在人潮湧動的車站,我哇地一下大哭了起來,引得人群紛紛側目。
這時檢票的播報聲和我的大哭聲一同響起了,關注我的人群也一下子四散開來,開始匆忙趕路。
姑父一手拉着行李箱,一手拽着我的小手,要往檢票的方向走去,我全身卯足了力氣抗拒,雙腳使勁往後蹬,企圖阻止這場分離。
姑父怕耽誤上車的時間,不顧我的掙扎,一把把我抱起來往前走。
我眼見父母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消失在拐角,就這樣,小小的我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大大的分別。
在火車上,我哭了一路,後來許是哭累了,沉沉睡去,一覺醒來已在姑姑家中了。
2
寄宿六年,姑姑悉心照料
到姑姑家後,我狠狠地哭鬧了兩三天。
後來我發現,哭鬧也沒有用,父母也不會出現在我身邊,慢慢地就接受了這個事實,老老實實去上學。
爸爸家裡,有兄弟姐妹一共五人,爸爸是老小,姑姑是家裡唯一的女兒,是長姐。
當初爸媽為我上學的事情發愁,其他的兄弟都找各種借口推脫,只有姑姑二話不說,接下了我這個「爛攤子」。
可能也正因為是長姐,姑姑從小開始就忙前忙後幫家裡拉扯弟弟們長大。
現在弟弟們都長大成家了,她卻還是沒能清閑下來,前不久才幫襯着老三家女兒讀完高中,現在又要給最小的弟弟帶孩子。
這和姑姑善良淳樸的本性,有很大關係,她總是默默地為家裡付出,不求回報,一輩子為了家人的事操心。
雖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過於付出了,但我確實很感謝她,沒有姑姑,就沒有今天的我。
姑父也是善良本分的人,聽聞姑姑要收留我,雖然心裏有點不開心,但也沒說什麼,還把我從外地接回了家。
這六年,姑姑一家除了給我提供了超出爸媽每月寄來生活費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很多無條件的愛,讓我健康快樂地度過了六年的時光。
彼時姑姑家的兒子才上大學,離開了他們身邊,可能是我的到來,彌補了這一部分的缺失,姑姑姑父待我,就像親閨女一樣。
上學時,姑姑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叫我起床,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早已準備好了。
姑姑家的客廳有個朝南的大陽台,從卧室里走出來,滿滿的晨光打在臉上,暖洋洋的,很愜意。
7點半左右吃完飯,姑父就會背着我的小書包,蹬着那個已經有點老舊的單車,送我去上學。
我坐在后座上,看姑父轉彎時,總會伸出胳膊,我也伸出胳膊學他的樣子(後來才知道,這是在示意轉向)。
到了校門口,姑父從懷裡掏出一打卷卷的零錢,從中抽出1塊錢,是我今天的零花錢,這是我每天最快樂的時刻。
中午和晚上,我會到附近的看護班。當時下午2點半就放學了,寫完作業,我就和看護班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
到6點,姑父又會蹬着他那老舊的單車,出現在看護班的門口,偶爾會是姑姑走路來接我,路上都會問我,今天晚上想吃啥好吃的呀?順路就把食材買了。
姑姑家是8樓,那時沒有電梯,只能「爬」樓上去。
我總是到4樓就走不動開始耍賴,不走了,非讓姑父背着我,姑父就真的把我背起來,到家開了門,總是會被姑姑笑話,多大個大閨女了,還讓人背哩!丟丟~
到了晚上,我就和姑父約好,7點半前看我喜歡的動畫片,七點半後看姑父喜歡的法治在線。
我們倆總是一大一小並排坐在電視前的地毯上,姑父一邊把削乾淨切好只剩下果肉的蘋果遞到我面前,一邊看着我的動畫片, 還不時對裏面的角色發表評論。
睡覺時間,我就爬到我房間的小床上,姑姑半夜時不時會打開房門,看我是不是乖乖睡覺了。
我有一次作業沒做完,回家貪玩就撒謊告訴姑姑已經在學校寫完了,實際上沒做完,半夜偷偷打着手電筒在被窩裡寫,被姑姑抓了個正着,教育了一頓。
這些發生在每天的,一個個平凡又溫馨的小瞬間,組成了我六年的回憶,溫馨、寧靜又和平,讓我浸浴在愛的池塘中,有了完整快樂的童年。
姑姑一家,雖然待我如親生女兒一樣疼愛,卻絕不是溺愛,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教育,也煞費苦心。
3
姑姑以身作則教會我真誠
做一個善良溫暖的人
姑姑是個凡事都會為身邊人着想的人,每次逢年過節做些好吃的,包餃子、蒸包子、煮茶葉蛋、包粽子、烀肘子時,都會做特別多。
我有時候疑惑,就問姑姑,我們做這麼多,吃得了么?
姑姑說,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吃的呀,也給鄰居家的叔叔阿姨、住在附近的親戚們帶一些。
我不解,就問姑姑,夠自己吃不就行了,還給別人做,多麻煩呀!
姑姑說,這些食物製作起來工序比較複雜, 不一定家家都做,我們做了,也就順手多做一點,讓大家嘗嘗鮮,也能藉此,多和親戚鄰里往來。
感情得主動去維繫,才不會斷,這樣誰家遇到困難了,大家能擰成一股繩,互相幫襯幫襯。
姑姑做好了食物,就交到我手上,讓我送去鄰居家,我敲開門,交給鄰居家的阿姨時,總是能感受到阿姨藏不住的欣喜。
她先是一陣推脫不收,我就按照姑姑教我的話術,說做多了,吃不了,就讓大家幫忙消化一下。
阿姨會意,就收下了,然後一邊摸着我的頭,一邊誇我懂事,讓我回去給姑姑帶好。
這種感覺真的很好,從他人那裡收到的好的反饋,讓我覺得這件事情確實是有意義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
長大後,我也不吝嗇去向周圍的人提供幫助,因為幫助別人是件讓人由衷快樂的事。
4
闖禍後
姑姑用正確的方式引導我
我四年級的時候還闖了個大禍。
當時學校的美術課,學雕刻木版畫,學校給每個人發了兩把木刻刀(這種木刻刀像筆一樣,只有小小的刀頭,抓握處是圓頭小木棍,不算危險)。
因為連着幾節課都要用,短期內就沒有收上去,可以帶回家裡,課程結束了再上交。
我把刻刀帶回家後,用它在家裡的實木門檻和實木門上,刻上了各種歪七扭八的圖案。
當時真的是出於喜歡,覺得都是木頭,都能發揮,不覺得自己在犯錯誤。
但是很快我的「作品」就被姑姑發現了。
姑姑先是很生氣地問我,這是不是我弄的,我老老實實地交代了,說這是在學校里新學的木版畫,還告訴了姑姑,每個地方畫的是什麼圖案。
看我這麼有熱情,姑姑的火氣熄滅了一半。
她嘆了口氣,和我說, 如果你很喜歡做木版畫,我可以給你買一些專門的材料,家裡裝修的木頭,和畫畫的木頭是不一樣的,不能用於雕刻。
後來,姑姑真的帶着我去買了雕刻木版畫的工具和材料(12個一套的刻刀、5個四開大小的木板、刷子和墨水、蠟燭、一打印刷紙)。
還聯繫學校老師給我報名了版畫小組,每周有三天放學,可以專門在校內的美術老師帶領下一起刻畫,後來我就專心致志投入到小組活動中,沒在家中亂刻過了。
一段時間後,我的作品還被送去參賽,印刷到了少兒藝術作品集里,畫的是我給姑姑捶背的畫面。
▲時間太久遠了,當年的畫集已經找不到了,我就用記憶簡單還原了一下那幅畫的構圖,哈哈哈哈
我在想,如果當時姑姑大發雷霆,狠狠地罵我,甚至揍我一頓,那我可能會產生兩種後果:
一種是馬上對雕刻版畫這件事產生陰影,不再去接觸;另一種是愈發叛逆,把家裡破壞得更嚴重。
不管哪種後果,對我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姑姑的做法,既糾正了我的錯誤,又發揮了我的興趣愛好,現在想想,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的。
後面我長大後還有個小插曲。
姑姑家要從8樓搬去有電梯的高層了,賣房子的時候,姑姑還打電話給我吐槽,因為我小時候雕刻的痕迹,讓這房子少賣了5000塊錢,十分哀怨,哈哈哈哈哈。
5
任性的我
也總是惹姑姑生氣
當然,在姑姑家的生活也不是一直平淡如水、一帆風順的,小時候的我,也因為任性,惹姑姑生過氣,和她吵過架。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姑姑一直有吃保健品的習慣,就也讓我跟着一起吃,說有助於我發育。
但那個保健品又苦又難吃,味道很像甘草片,一次性要吃很多粒,我就特別抗拒,就不吃,每次我拒絕,姑姑都會生氣,我倆就吵架。
姑姑總是打着為我好的名義,說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補一些沒壞處,但當時那個保健品,對我來說真的難以下咽,我就一邊哭,一邊滿地打滾(當時東北冬天有地暖)。
最後跑到自己房間里,關上門,任憑姑姑怎麼敲門,就是不出來。
後來呢,姑姑還是會執拗地在我的書包里塞上保健品,我也執拗地不吃。
姑姑就在每天放學後檢查我包里保健品剩的粒數,我為了逃避,放學後故意偷偷地把它們扔在家樓道的角落裡(現在想想,當時的行為真的很敗家)。
直到有一天,姑姑在上樓的時候,發現了我扔掉的保健品,大發雷霆,從此之後,姑姑終於不強迫我吃保健品了……
回憶起這事,真的挺觸動的,可能就是因為在姑姑家,有足夠的安全感,我才能像個被慣壞了的「小公主」一樣,想一出是一出。
多年後,我也明白了姑姑當年的良苦用心,愧疚不已。
寫在最後
初中後,我就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在姑姑家收穫的溫暖和受到的教育,讓我養成了活潑樂觀的性格。
對父母,不在他們身邊時,即便在姑姑家生活很幸福,也會日日夜夜思念,偶爾會在夜晚自己抹眼淚,心裏也有抱怨,但懂事一些後,更多的是理解。
畢竟父母在外地開了幾年的小餐館,已經有了不錯的客流基礎。
如果當時和我一起回老家,這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礎就都付之東流了,父母也是無奈之下,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在姑姑家生活的這六年,姑姑姑父於我也是如父如母的。
我現在覺得自己很幸運,不僅享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還享受到了來自姑姑姑父的愛,我在這個世界,同時享受着兩對父母的愛,我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後來,上了大學,父母生意遭遇變故,支撐不起我的學費,也是姑姑掏錢幫我墊付。
工作後,每周除了和父母視頻通話,我也會和姑姑姑父通話,他們一直在關心着我的生活。
▲前兩天,姑姑還給我發微信,問我上海疫情的情況
我是一個在現實世界裏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縱使心中對姑姑姑父千般萬般的感謝,現實中,卻都礙於面子,沒能親口和他們說。
下次回家,我一定當面和他們說,謝謝你們給了我幸福又完整的童年!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一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並創業,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