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們也挺難的,一進入初中和高中,課業壓力本來就很大,每天回到家裡,還要忍受中年父母們日復一日,好像永不止歇地嘮叨和抱怨。
而且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身體會因為成長而發生劇烈變化,但是很多突變和生理問題,不但孩子不好意思問父母,父母也不好意思給孩子明說。
這就更加造成了,孩子心中的煩躁和困惑,無時無刻都在滋生和蔓延。
確切地說,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總是處於「半依賴」和「半獨立」的狀態之間。
你感覺他做事情、看問題都很有主見,好像是長大成人了,但是他又總是無時無刻地,在細枝末節的地方,需要大人的引導和協助;你感覺他就十來歲,只不過是個孩子,但是青春的孩子,又總能在你毫不在意的時刻,使你感覺驚喜、惱怒和失望。
或者說,初高中階段的孩子,實際上正處於一個「精神斷乳期」。
一方面,這些孩子自以為對萬事萬物都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並且極度渴望和需要用自己長久以來形成的那一套價值觀念,來解釋、詮釋和論證。
另一方面,孩子們自以為的成熟和圓滑,實際上在大人眼裡,依然意味着簡單和幼稚。
但是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情緒和心理,無時無刻都在青春期孩子的心裏打轉,既讓他困惑不堪,又讓他容易變得敏感易怒。
那麼對於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並積極幫助他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和成長中的困惑呢?
首先,父母要控制自己的嘮叨次數。
曾仕強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當父母有事沒事就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的時候,孩子遲早會把你的話當成是耳旁風。」
事實也證明,等孩子成長到十來歲,步入初高中和青春期階段的時候,孩子們自己在心裏,是有一套自以為滴水不漏和科學合理的邏輯體系的。
符合他想法的,他會套在這套邏輯道理中;不符合他想法的,他就算是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也要用他頭腦中那一套道理,來解釋、轉化和論證出來才肯罷休。
而有些父母,等孩子都進入青春期了,還在整天講大道理,顯然是低效和無用的。
因為你是就事論事,完全不了解孩子心中的那一套道理和他的頭腦中的想法。
那麼你單純說那些大道理,而且本來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情,你卻不厭其煩地時時刻刻都在重複啰嗦。
你們說孩子能不煩嗎?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意見。
比如孩子對你說過的悄悄話,放在抽屜里上了鎖的日記本,偷偷和同學間傳遞的小紙條,還有孩子們之間那些若有若無,脆弱不堪卻又無比美好的小心思,乃至於在身體、心理和生活中的小秘密,都是需要作為成年人的父母,用心去呵護和保護的。
尤其是對於男孩,本身比較沉迷於邏輯思維、創造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發展,那麼他在青春期階段,毫無疑問會在頭腦和意識中建立起一套自以為放之四海皆準的大道理。
那麼我們在碰到親子溝通出現分歧和問題的時候,就一定要允許孩子和我們講道理,看看到底誰能說服誰。
而實際上,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從觀念有衝突,到允許孩子說話,聆聽他的辯解和觀念,再到大人和孩子達成共識,相互理解和認同,這不正是親子溝通時的絕佳狀態嗎?
最後,給孩子適當的自由,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畢竟就算是十來歲的孩子,即便是他的生理和心理全都已經趨於成熟了,但是他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難免還是帶着單純和幼稚的痕迹。
所以說,我們可以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但是在處置不當和心有疑慮的時候,我們應該盡量言簡意賅地,給孩子點明其間的道理和關鍵,提出你的想法來供他選擇和借鑒。
只有如此,父母和青春期孩子之間,才能夠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聯繫和紐帶,並且在親子之間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溝通機制。
最起碼達到,遇到小事情,孩子自己能夠解決;碰上大煩惱,孩子會想到找大人商量的效果。
總之,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其心理和觀念,始終處於「半依賴」和「半獨立」的狀態之間,家長只有努力認清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並通過尊重理解和充分溝通的方式來真正贏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
親子之間的感情,才不會因為青春期的跌宕起伏,而變得矛盾重重,甚至是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