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祥
休息天難得陽光明媚,我在小區散步瀏覽,遇到樓上的唐阿婆。她正陪着孫子往球場走去。她十二歲的孫子我也熟悉。我跟唐阿婆打招呼的同時也跟她孫子打趣:「看你今天特別容光煥發,是不是有好成績了?」
孫子還沒回答,唐阿婆就接話了:「有什麼好成績,她媽媽給他買了一雙球鞋,美的!」見我沒聽明白,指指孫子腳下,「國際名牌!要一千多塊呢!」
我仲仲舌頭。她孫子在邊上說:「現在一千多塊的球鞋不算什麼啦!」我知道她兒子收入不高,媳婦離異後經濟還有點緊,唐阿婆老夫妻倆的退休金也大部分補貼給了他們。
在孫子玩球的當兒,唐阿婆告訴我,上星期孫子去她媽媽家,訴說同學笑話他的球鞋是假名牌,她媽媽就給他買了一雙真名牌的。
我不明白她孫子這樣年齡的孩子何以如此在乎品牌?趁着小傢伙休息的當口,我就發問了:「你們同學中有多少人穿這樣的品牌鞋?」「基本上都是名牌,只是各個牌子不一樣。我穿的這個品牌是最好的!」小傢伙臉上不無得意。我說:「成績好才是真本事,不應該太在意穿得好壞。」他說:「如果穿得不是名牌,會被同學看不起。
我無法理解眼下這一代孩子的思維和價值觀。日前恰好看到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寫的一段經歷,讓人深思。秦文君有次與出版社的一位朋友一起去一所小學作讀書報告。到學校時只見好多學生等在門口,見到她們就興奮激動地迎了上去,嘴上叫着「秦老師」「大作家」,並拿出事先準備的本子。這是想要作家簽名。秦文君也高興地取出筆來。但奇怪的一幕發生了:學生們沒有衝著她,而是圍住了一旁那位出版社的朋友。朋友竭力申辯:「我不是秦老師,那一位才是。」但孩子們不信。這時校長出來了,驗明正身,才算解了那個朋友的圍。秦文君也頗為尷尬。她自覺作家生涯數十年,修鍊出一點作家氣質,但為何會鬧出如此的笑話來呢?於是她問身邊的學生:「你們心目中的作家是什麼樣的?」孩子們面面相覷,不好意思說。後來有個學生悄悄跟她說,他們看到兩個老師過來,認定其中一個背着名牌包的才是大作家。
秦文君不勝感嘆:現在的孩子怎麼會這麼早就對所謂的名牌有了認同,並在潛意識裡認定成功人士會用名牌?按照這樣狹隘、淺薄的思維和觀念去認識和接觸社會,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又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
秦文君憂慮「以包取人」孩子今後的未來,但我想到的是,孩子們的認識和觀念是怎樣產生的?如何使他們更理性、更客觀、更全面地了解這個社會的內在和本質?如何使他們通過自我塑造和充實來提高自信而不是以外表裝潢門面、博取虛榮?
一個人思想觀念的形成無非來自四個方面:家庭、學校、社會和書報。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和書報上的未必一致,有時會大相徑庭。哪一方面的頻率高,契合孩子的特點和喜好,就會產生共振,從而對另一方面的輸入產生排斥。因而在當下新的時代環境下,我們要把握新時代孩子的規律與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除了國家相關部門在總體協調上花功夫外,方方面面都要強化責任和擔當意識,如推銷名牌和奢侈品的企業和經銷商,給孩子買名牌鞋的母親等,都要在下一代的精神世界和「三觀」引導上多想一想,為他們更成熟、更強大地面向未來作好鋪墊。
蔣躍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