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以前,孩子懵懂可愛,對所有事物都滿是好奇,對「好」和「壞」、「危險」和「安全」這樣的詞知道得很少。即使父母三番五次強調「這樣做對你有好處」、「不可以那樣做」、「挑食不利於健康,要好好吃飯」等,孩子也不能完全理解你的規矩和警告。
而3-6歲正是成長的黃金時期,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時刻,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下面列出要養成的8個好習慣,父母一定要記得收藏。
1.好的作息習慣。
睡眠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着關鍵的作用。如果孩子3-6歲能形成好的作息習慣,晚上睡覺他就能長時間不醒來,更好地享受健康帶來的益處;白天也會精力旺盛,專註力更強。
父母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好的睡前儀式。比如,先給他講繪本故事,結束後親吻他的額頭,向他說「晚安」。在睡覺前讓孩子靜下來,不允許他瘋鬧。
如果孩子半夜被噩夢驚醒,父母要抱抱孩子,以平和的心態告訴孩子只是做了一個夢,並沒有什麼大事,安撫孩子繼續入睡。
如果孩子半夜不是被噩夢驚醒,而是不想睡覺了。父母應該溫和並堅定地告訴孩子需要繼續入睡,讓孩子明白,睡覺這件事情沒得商量。
3-6歲需要培養孩子養成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為之後上小學做好準備。
2.早晚刷牙。
刷牙看上去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對3歲孩子的口腔健康卻起着至關作用。
齲齒是3到6歲兒童體檢的常見問題。
有朋友和我說「」她家的孩子起蛀牙了,帶孩子補牙了。」我的第一反應是,才4歲的孩子怎麼會起蛀牙呢?想到補牙工具在口腔里剔來剔去,我就有些害怕,4歲的孩子能不害怕嗎?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6歲左右就開始換牙了,所以6歲之前有齲齒也無所謂。事實雖然是這樣,但是,兒童牙齒的健康和衛生問題,一定要在小時候就養成一個良好的衛生習慣,這樣會受益終生的。
4歲的孩子就有蛀牙,一定是因為沒有好好刷牙,父母一定要在孩子3-6歲的時候,教會他刷牙,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
可能這個時候孩子並不能把牙齒刷乾淨,父母要經常給孩子檢查牙齒,免得因刷不幹凈而壞掉牙齒。
3.繪本閱讀。
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從小培養,繪本閱讀是培養閱讀習慣的最好方式。
兒童繪本不僅文字較少,孩子閱讀起來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而且,兒童繪本畫面感較強,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更給孩子留下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4.學會整理。
3歲的小朋友開始上幼兒園了,父母要教會孩子整理和歸納。
培養孩子的整理習慣,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 書包自己整理好。
- 玩具自己歸類放整齊。
- 自己的衣服自己疊好。
起初,孩子整理起來可能比較費勁,媽媽可以指導並和孩子一起整理。當孩子自己學會整理的時候,媽媽要及時撒手,做一個「懶媽媽」。
5.學會做計劃。
計劃表包含以下內容:
- 幾點起床;
- 幾點到園;
- 幾點完成原理安排的任務;
- 閱讀多久繪本;
- 晚上幾點洗漱;
- 晚上幾點上床。
如果還有其他需求,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孩子制定計劃表。
需要強調的是,在做計劃表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商量着來,讓孩子明白計劃是自己制定的,自己要努力來完成。
6.對陌生人要保持警惕。
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都盯着孩子,這時候父母及時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能要」、「不能和陌生人離開」等。教會孩子和陌生人保持距離,提高孩子的警惕性。
7.幫媽媽做家務。
做家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更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責任感是孩子對人對事的一種態度。比如孩子喜歡養貓,媽媽在給孩子買貓的時候,就要明確地告訴孩子「買貓可以,但是貓咪的吃喝需要你來照顧」。讓孩子意識到,照顧貓咪是自己的責任。
3歲的孩子不一定能做好家務,但當孩子用心去幫父母做家務時,他總會興緻勃勃、信心滿滿地。
如果孩子一時做不好某項家務,父母一定要微笑地告訴孩子「今天很累吧?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寶貝,你真的做得很棒!」下次孩子才會有信心,繼續完成這項家務。
8.不挑食。
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應該養成一個健康的飲食態度,父母應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挑食」。他不應該將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挑出來,更不應該用不吃飯來要挾父母。
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起着關鍵作用。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是保證孩子的每頓飯都攝入足夠的營養,而不是根據孩子的喜惡情況,來決定給孩子吃什麼。
最後要說的一點,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諄諄善誘、循序漸進,切勿焦躁,以免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