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2022年10月11日13:58:28 育兒 1211

文|凝媽悟語

董宇輝講了他理解媽媽的經歷,讓很多父母羨慕不已。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董宇輝曾經也是非主流少年,經常和媽媽合不來,說幾句話都能吵起來,會把媽媽氣哭。媽媽性子急,有時候還會抄起棍子追着想打。所以,董宇輝總是有意逃離媽媽。

快上高二的時候,董宇輝因為一次不小心,從高處掉下來摔斷了腿,粉碎性骨折,不能行動,被迫在家養傷。

媽媽為了讓他恢復得快一點,每天都燉排骨,慢慢傷口癒合,媽媽又變着花樣燉排骨。在非常熱的廚房裡,媽媽一忙一下午。把排骨焯水,把調料包在紗布里,先煮再炒,做出糖醋的口感。

在炎熱的夏天,媽媽每天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步驟,還要進行繁重的瑣碎的勞動。沒有罵他任何不是,也不會催他完成課業,一心一意只想讓他儘快恢復健康。

從那時候起,董宇輝忽然頓悟,理解了父母。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董宇輝是因為看到媽媽的辛苦付出,體會到了媽媽對他無私的愛,所以從內心體諒了媽媽。看上去,好像只要媽媽對孩子好,孩子就會理解父母,其實,也不是這麼樂觀。

有很多家長表示:我也對孩子非常好,為什麼孩子不能像董宇輝一樣理解我。

貌似是孩子的錯,其實也不一定。孩子理解父母,應該是有很多條件的,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相同的體會,也不會都在高二那一年。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孩子對父母的理解是滯後的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依戀父母——排斥父母——理解父母。

10歲前,非常黏父母,什麼事都想跟父母分享,遇到難題會向父母求助。孩子像父母的跟屁蟲,永遠長不大。

10歲以後,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強烈,認為父母控制太多,就開始遠離父母,甚至和父母對着干,進入一個互相看不順眼的階段。很多孩子想住校,想到外地上學,離父母越遠越好。

再過一些年,時間不確定,也許是高中,也許是成年後,也許是結婚後,自己經歷一些事情,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開始和父母和解,想和父母近距離接觸。

有很多朋友表示,上高中住校後,才知道在家有多幸福,父母對自己有多好。也有朋友表示,有了孩子,體會到養兒育女的艱辛,才明白當初父母養育自己有多難,希望通過努力補償對父母的虧欠。

孩子對父母的理解,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太陽光都不能走直線,都需要8分鐘才能照到地球,我們被孩子理解也不太可能一帆風順。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差別的

我們認為對孩子很好,但這種好是需要加引號的。是不是過度溺愛,讓孩子習以為常不懂感恩?是不是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無所適從,反而被壓得喘不動氣。

很多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生活優越,要啥有啥。他從來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父母辛苦勞動換來的,接受得理所應當。當他到了一定年齡,自然不會理解父母。

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在吉林街頭髮生過這樣的一幕。一個女學生當街毆打自己的母親,被人勸阻後,還是不服氣,即使倒在地上,還是左手撐着地,右手指着母親罵罵咧咧。

起因是女孩想要一大筆錢出去玩,母親擔心孩子丟錢或者發生危險,不想給,女孩不理解母親的做法,上來就搶錢包,沒搶到,開始報復母親。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也有很多父母愛孩子過猶不及,總是打着為你好的旗號,給予孩子過度關心,結果把孩子養成了仇人。這是因為違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也不能理解。

有個心理學效應,叫「食鹽效應」。一頭驢子,乾巴巴吃草的時候感覺沒意思,一天,主人給他放了一點鹽,它覺得很美味,吃了很多。它認為鹽很好吃,就要求吃鹽。第二天,主人給了他一碗鹽,驢子吃了幾口就跑去吃草了。

如果父母對孩子好的過度,就像給驢子加多了鹽,孩子吃起來並不舒服,反而會因愛生恨。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讓孩子理解父母,需要耐心和智慧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其實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需要耐心和智慧。

不要和別人比較,每個孩子都不同。別的孩子可能一直理解父母,或者上高中就理解父母了,自己的孩子雖然同齡,卻做不到那麼好。也沒關係,孩子還在理解父母的路上。經歷過更多曲折,孩子可能對父母的理解會更深刻。

永遠不要對孩子失望,孩子只是沒有做好準備。有一位媽媽說,孩子上初中,特別叛逆。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家裡充滿火藥味。自己都不想見到孩子了,看到孩子也不想給好臉色。這樣把孩子推到對立面,矛盾只會越來越深。

青春期本來就是叛逆的階段,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幫助。如果堅持每天給孩子一個笑臉,相信孩子也會融化在笑容里,慢慢消除對父母的戒備之心。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愛孩子,不驕縱、不過度。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從小給他什麼樣的價值觀,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就讓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搞特殊化。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一切來之不易,一粥一飯應當珍惜。孩子該獨立的時候,就放手讓他自主決定,讓他有勝任感。

給孩子最樸實的愛,比如精心做好每一頓飯,看似普通,這種潤物無聲的愛,卻讓孩子印象深刻。像董宇輝,總是回憶媽媽給他做飯的場景,美好溢出屏幕。還有傑西,想起媽媽總是讓他喝粥,他還曾經怪媽媽,長大後反而特別懷念小時候的味道。

正應了小王子中說的,為什麼玫瑰是獨一無二的,只因為你在他身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它才顯得獨特。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卻不理解父母?可能不是孩子的錯 - 天天要聞

寫在最後:在孩子成長的某個階段,我們會特別希望孩子理解父母,但是卻往往事與願違。不着急,只要我們能用心愛孩子,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孩子總會有醒悟的那一天。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短短7句話,把人心說透了!(精闢) - 天天要聞

短短7句話,把人心說透了!(精闢)

人活一世,最扎心的真相是:你得意時,身邊從不缺舉杯歡笑的「朋友」;你失意時,能陪你喝粥談心的「故人」卻寥寥無幾。那些總想從你身上撈好處的人,就像候鳥逐暖,風一停便散了;而那個在你跌進泥潭時伸手拉你的人,才是生命里真正的星光。
寶寶3歲前,5種輔食一定要多吃 - 天天要聞

寶寶3歲前,5種輔食一定要多吃

孩子3歲前,有5種輔食一定要多給孩子吃。很多家長盼着孩子能有個好身體,所以輔食必須要吃好,這5種輔食可以換着花樣給孩子吃。第一種輔食,蘋果山楂紅棗湯。做法很簡單,很多孩子脾胃不好,脾胃不好,孩子消化、吸收都會受到影響,想長個頭就難了。
母親節那天,婆婆給我20000,媽媽的態度讓人心疼 - 天天要聞

母親節那天,婆婆給我20000,媽媽的態度讓人心疼

文/七夢原創故事,素材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禁止抄襲,已開通全網維權,轉載必究導語:母親節那天。我還沒有給婆婆發紅包。結果她卻先給了我20000塊。我給我媽媽發紅包她不接。於是,我偷偷回家。結果,卻見到了令我難受的一幕。01.當我回到了家
阿崗鎮開展「書香頌母愛共話好家風」家長夜校親子活動 - 天天要聞

阿崗鎮開展「書香頌母愛共話好家風」家長夜校親子活動

在母親節來臨之際,為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傳承優良家風文化,厚植家國情懷,5月9日下午,阿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鎮婦聯開展「書香頌母愛共話好家風」家長夜校親子活動,通過親子共讀、家風分享等形式,讓家長與孩子共同感受母愛的溫暖,領悟家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