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歲的孩子,是一生的關鍵。腦子裡有很多道法術器想告訴你們,先針對我們常犯的錯誤,撿重要的說說吧。
7、8歲的孩子,大腦的敏感期
7歲左右,兒童大腦神經突觸數量達到頂峰,8歲時開始修剪。修剪就像修路,是建立思路連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神經突觸會減少,但思路會提速,經驗強化形成的結構和功能越來越強。
這個過程最要注意的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通過適合自己的方法,提升主動學習的能力。由於大腦負責壓力和學習的是一個區域,壓力太大,情緒不好,學習能力就會消退,打壓肯定能讓孩子變笨。
大腦是能量消耗大戶,多補充脂肪酸、氨基酸。少吃甜食,孩子專註力不好,其實是大腦穩定性不好,而大腦穩定性取決於血糖濃度是否穩定。
好習慣的養成
大腦發育過程是:枕葉--顳葉--頂葉--額葉,負責控制的部分額葉是最後成熟的。家長老師常常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習慣的養成由「動機+能力+環境提示」構成,孩子主要需要提高對事情的掌控力,家長能做的其實是兩件事:一是構造友善的環境提示;二是幫助他把有點難度的事情分解簡化。比如複雜的字,變成偏旁一個個寫就容易上手了。維持這三個因素,時間就是助手,么有這三點,時間就是阻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否改掉壞習慣,主要取決於他對自己的評價,如果他覺得自己不錯,他就會朝朝優秀的方向努力,但如果他覺得自己是壞孩子,那他就很可能破罐子破摔了。這裡,家長真誠客觀且積極評價就非常具有影響力,假大空地誇很容易起反作用。
情感和意識
7、8歲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時候,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這是人成為人的重要標誌。這是認知自我,了解自我的重要時機,也是形成積極、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的重要時機。
我們的孩子可能會把想像的自我和現實中的自我作比較,這就會使現實中的自我被打擊。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全面地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的成長,看到人與人之間合作與互相幫助的關係。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從依賴,到獨立,到互助的過程。
孩子的自我意識必然導致自我中心。很多人活到老都認為獨立是自私的,和責任是對立的。其實不然,這是一個從小我到大我的成長過程。自我中心是獨立的開始,也是責任心的萌芽。一方面要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方面,利用他的表現欲為集體做貢獻。讓小我成就大我,並成為大我。
只有不夠獨立的人,才會覺得別人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要別人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對自己的幸福負責。
基本需求必須滿足,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
如果說三歲孩子最大的需求是安全感,7歲孩子最需要的是掌控感,或者叫價值感。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他會用一生去追求,而且,多數人求而不得,這些未處理的事情就會潛入潛意識,形成和強化他的信念,並指揮他的人生。
對價值感的追求分兩種,一種是向外求,外部世界是不可能填滿內心的空虛的,他們看世界就是分裂的,悲觀的甚至有敵意的。一種是向內求,家長要引導找到影響事情發展的主觀因素,這能讓我們的努力具有可控性。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選擇看到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換個方式看,看到客觀世界積極的一面,並利用它成就自己。這樣的孩子,勇於承擔也能夠承擔自己的責任,一生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