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費10000,家長:太難了

2022年09月30日13:48:26 育兒 1449

隨着時代的發展,對年輕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呈現出一片這樣得形式,要麼年輕人不結婚,要麼年輕人覺得壓力大,不敢多生育小孩,造成現在老齡化趨勢嚴重,尤其在發達城市更為多見!

一個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費10000,家長:太難了 - 天天要聞

目前我觀察身邊的形式,發現年輕人不願意多生育的孩子的原因來自於以下幾點:第一,生育之後無人幫帶小孩,造成年輕寶媽失去去職場工作的機會,家庭壓力大,年輕人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來,當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數人還是為了生存,所以不願意多生育孩子。第二,現在的小孩從剛出生開始就是拼爹時代,從呱呱落地開始那一刻,家長們就賦予孩子太多的希望,都希望孩子以後在社會中有一席之地,可以混出個名頭,所以,從幾個月大的孩子開始就開始報早教以及接觸各種社會體驗,豐富孩子的視野和感知社會的形形色色,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知識和社會生存之道。報一個特色班就會劃掉普通父母一個月得工資,所以年輕人壓力大,孩子多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所以優生優育。第三,醫療條件不便,隨隨便便一個生病就是一千以上,對於沒有固定工作的人來說,病一場可能花掉夫妻一個月得開銷,真的是生不起、病不起、養不起呀。

一個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費10000,家長:太難了 - 天天要聞

現在全世界都老齡化趨勢嚴重,在新加坡,大多數老年人在60歲之前沒有一定的存款數額,政府也不會提供保障,所以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堅持工作,以達到政府的要求,所以在新加坡大部分食堂、超市等各種公共場所都是老年人,而不是大學生。類似的國家還有泰國,老齡化引起政府的極大關注,現在很多家庭都從夫妻演變成「丁克家庭」,越來越多的孩子成年後獨自居住,遠離父母。相對應的還有贍養父母成了一項重要的社會責任,但是泰國倡導贍養義務應該由多方承擔,比如社區,家庭和社會。

一個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費10000,家長:太難了 - 天天要聞

在孩子2歲時候,我給孩子報名早教60節課花了八千多,平均下來每節課還是比較昂貴,所以家庭的開銷還是很大的,現在商場里都是供孩子們遊樂的,有各式各樣的遊樂場,還有各種特色班,比如聲樂、舞蹈、美術、口才、書法、樂高、圍棋等等,各種課程應有盡有,但是也加大了各家各戶的消費力度。

一個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費10000,家長:太難了 - 天天要聞

目前我們三線城市,普通人一個月工資也只有三到四千,剛夠一個孩子一個月學費,再加上疫情期間,工作不好找,工資整體下滑,很多企業倒閉,所以能活着也算是幸運的。

但是,現在國家全面開放生三胎,因為社會進步需要年輕人,所以社會出台各種政策用來鼓勵年輕人多生育並給予相應的福利待遇,讓更多的孩子都有學上,有病可以治療,讓社會更加穩定一點,全面進入小康家庭。

一個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費10000,家長:太難了 - 天天要聞

總之,生三胎的大多年齡分佈在80後,那個年代的人們還是崇尚多生孩子,人丁興旺,而90後很多都是一胎或者不願意結婚的,00後的孩子更是自由享樂。所以,我們要盡最大的力量做好自己,並把孩子撫養成人,讓孩子以後都能對國家做出一定的貢獻,這也就是為人父母的使命了。

一個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費10000,家長:太難了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裏,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着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