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積」,為何外國孩子很少積食,醫生帶你了解

2021年08月17日22:11:16 育兒 1360

最近很多家長都會有疑惑,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總是積食、脾虛,看短視頻老外家的孩子就不用忌口,卻也不積食生病呢?

在中國,人們稱脾胃是「後天之本」,也就是孩子脾胃好了,能為孩子未來的身體打下一個好基礎。而脾胃的作用也非常多,包括運化營養、精微、水谷,都需要脾胃來運化來完成。很多孩子明明吃的不孬,也出現了營養不良,這也大都跟脾胃有關。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積」,為何外國孩子很少積食,醫生帶你了解 - 天天要聞

「十個孩子九個積」,為何外國孩子很少積食

  1. 差異化的飲食結構

中國地大物博,吃法也自然是多種多樣,而且為了保證口感,中國的飯菜注重調味。調味好吃了,飯菜就香甜可口,但調味重的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難運化。

高溫油炸、重口等飲食結構,也就造成了脾胃運化能力慢慢降低。低下的工作效率也就影響了運化和吸收,營養吸收自然受限。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積」,為何外國孩子很少積食,醫生帶你了解 - 天天要聞

而外國孩子的飲食大都非常簡單,大都是水煮菜等蒸、煮、烤等烹飪方式。脾胃的工作量非常簡單,輕輕鬆鬆就能解決掉食物,當然也很難發生積食脾虛。

2.心理狀態

國內的教育環境大都是講求一個「拼」字,家長可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名詞,不惜佔用放學後和周六周末的時間,讓孩子學習文化課或其他興趣班。這也就直接導致孩子們得不到充足的運動量,心態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積」,為何外國孩子很少積食,醫生帶你了解 - 天天要聞

而國外的孩子通常有更多時間去玩耍、參加集體活動,很少會有學業上的精神壓力。脾胃最能受情志的影響,而孩子的心理狀態也影響了脾胃的健康與否。

3.餐具

很少有家長注意到餐具這一因素,實則也會對孩子身體產生影響。國內家庭喜愛用木質的餐快,但是如果清潔不當,很容易殘餘下食物,使得變質發霉。孩子的脾胃自然難承受住這些,很容易傷害到脾胃的健康。

而國外孩子更喜歡使用不鏽鋼的刀叉,不容易殘留,也就很少發生腹瀉、脾胃受損現象。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積」,為何外國孩子很少積食,醫生帶你了解 - 天天要聞

孩子積食、脾虛,怎麼做才科學

很多家長「談積色變」,認為積食反反覆復,非常難治癒完全。確實,積食脾虛非常難根除,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更合適。

緩解孩子積食脾虛,中醫中常用「含中藥成分的消食水」等食療方法。

含中藥成分的消食水含有十幾種葯食同源成分,像是猴頭菇、山楂、麥芽、沙棘等成分,都是人盡皆知的助消化、消積滯、健脾胃的成分。含中藥成分的消食水結合了「消食+健脾」,功效更全面,比較適合孩子。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積」,為何外國孩子很少積食,醫生帶你了解 - 天天要聞

無明顯積食、脾虛的孩子,該考慮是不是缺鋅

缺鋅的孩子大都抵抗力很長,而且多食慾差,影響身體的發育。可以補充「益食辛」等成分。

「益食辛」是將第四代蛋白鋅和健脾成分相結合,同時抓起來了補鋅和健脾。因為缺鋅的孩子大都脾虛,有脾虛就使得鋅成分難以被吸收,兩者結合則更適合孩子的體質特點。

預防大於治療,這也是中醫中提倡的「治未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是要從飲食上下手,從根部控制積食根源,並且均衡飲食,防止缺鋅情況的出現。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裏,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着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 天天要聞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親愛的寶子們!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墓祭祖寄哀思。作為傳承千年的重要節氣,清明節不僅是緬懷先人的日子,更是凝聚家族情感、傳遞文化精神的紐帶。民間俗語「清明不兩墳,一墳不兩紙」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家族倫理、祭祀禮儀與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本文將深入解讀這一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