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大氣才有大富,大氣才有大財。
你總是小氣,那就是心如針眼,連春天的風,也穿不過去。
曾國藩說:「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生命中的一切,都能自由來往,自然而然留下來的,才是最好的。
看那些做大事的人,高瞻遠矚,海納百川,哪能局限於腳下?
因而,欲成大器,先有「大氣」。
01
待人大氣,不計較。
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
當我們羨慕宰相的時候,就應該看到宰相待人的態度。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體現了宰相的高度。若是他不能容納天下人,那就是自私自利的人,可能會變成奸臣,就像秦檜一樣。
做一個大氣的人,把為天下人謀幸福,當成己任。而後,人生就會積極向上。
北宋時,有一個叫韓琦的人。他是父親和婢女胡氏所生,從出生情況來看,就不被待見。人們以原配夫妻的孩子為貴。
更可悲的是,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他在幾位兄長家輪流吃飯。
韓琦通過讀書,考上了進士,然後做官。
有一段時間,他在大名府當差,有人送來兩隻玉杯,堪稱絕世珍寶。
家裡有貴客的時候,韓琦就拿出玉杯,和客人分享喜悅。
一個小吏,不小心把玉杯摔碎了。嚇得戰戰兢兢。
韓琦說:「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客人見狀,對韓琦讚嘆不已。
韓琦還遇到一位小偷,得知小偷因為窮困而行竊,就送里一些布帛,也不責罰。
小偷後來犯錯了,要被問斬。
問斬之前,小偷告訴周圍的人,韓琦曾經救過自己。
韓琦還奉命救濟四川饑民,工作妥妥的。
得到了無數讚譽的韓琦,在宋仁宗時期,做了宰相。封爵魏國公。
眼裡容不下人,其實是容不下「江山社稷」啊。
人群是金字塔的樣子。底層很寬大,上層很狹小。寬大的底,托舉着狹小的頂。
你容不下別人,就是失去了「底層」。不管你多大本事,都建立不了空中樓閣。
對別人大氣一些,願意幫助,願意包容,願意共處,願意理解,不計較小小的得失。你的做法,得到大家的認可,順理成章就被大家托舉了。
記住,你給別人的一切,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到自己身上。
02
待物大氣,不貪婪。
人要成大器,就得有財富和地位,若是對物質沒有追求,乍一看就是「相悖」的。
歷史卻說明,對物質的追求,能夠適可而止,或者捨去了物慾,反而更容易成大器,得到物質和地位更加容易一些。
古有「子罕拒玉」的典故,說子罕拒絕了別人送的玉,以「不貪」為寶,從此名聲大噪。
晉朝時,吳隱之敢喝貪泉的水,終於成為了清廉的代表人物。
不貪的人,其實搞清楚了人和外物的關係。
作家三毛說:「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把外物當成必爭的東西,那就是外物控制了人。要成大器,就得學會控制外物,錢多錢少,夠用就好。
北宋時,有個叫傅堯俞的官員,到徐州做太守。
他一上任,就發現前任太守挪用了公款。要是彈劾前任太守,就是內鬥。並且,錢用到哪裡了,也說不清楚。
經過考慮,他決定自己慢慢把挪用的公款,還上。
不湊巧的是,他還沒有還完「公款」,就被罷官了。情急之下,他變賣了家財,把「公款」還完了。
多年後,經過調查,朝廷發現他沒有挪用公款,反而把自己的錢,當成了公款,大為感動,提拔做了尚書等官職。
他過世的時候,當朝太后感慨:「堯俞金玉人也。」
一個做官一輩子,卻沒有什麼錢的人,卻被稱為「金玉」,這才是真正的成大器。
有理想的人,不會因為小錢而爭執不休,還願意花錢去幫助落難的人。遇到一些說不清的東西,索性捨去,給對方好了。
如何成大器,記住一句話:但問耕耘,不問收穫;進行好事,莫問前程。
03
待家大氣,不爭執。
人要成大器,離不開家庭。
家庭是基礎石,也是人生的歸宿。
搖搖欲墜的家庭,撐不起你的人生。
如何才能擁有好的家庭,不是把家裡的東西,都給自己,而是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東西,給家裡人。
減少家人之間的爭奪,不和家人翻舊賬。
要明白,一個家庭敗壞最徹底的,不是外人虎視眈眈,而是家庭內部腐爛了。
北宋大臣王旦,從來不對家人發火。
家裡的菜里有灰塵,湯里有墨子,他就吃白米飯;家裡的飯有沙子,他就讓兒子熬粥,讓沙子自然沉澱在底部;家僕在廚房把肉吃了一些,他就讓管家多買肉,讓家僕改善生活。
兄弟過世,嫂嫂守寡,他就把家裡的東西給嫂嫂。而自己的家裡,連像樣的被子,都捨不得買。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爭財的地方。
有本事的人,都對外求發展,而不是對着家人算計。
家人互相親愛,就能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人生中再大的困難,也會被攻破。
04
古人云:「大巧不工,重劍無鋒。」
能成大器者,都有大巧,總是大智若愚。
人在鋒芒畢露的時候,別人會怕你,也會躲開,就是孤立了你;人在圓融的時候,別人會親近你,才有可能會幫你。
人在高處,能看到遠方的山水;心在高處,能容納遠近的山水。
與其拚命往高處擁擠,不如提升自己的心境。
做大氣的人吧,不安於小成,不誘於小利。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