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鵬逝世 享壽91歲 | 華視新聞 20190723

2023年06月21日22:28:23 歷史 20628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鵬逝世 享壽91歲 | 華視新聞 20190723 - 天天要聞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鵬逝世 享壽91歲 | 華視新聞 20190723 - 天天要聞
0:49
* 所有內容視頻均從 YouTube 共享、轉發和嵌入。 如有違規或錯誤,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推薦

36萬黃巾軍起兵,9個月即告覆滅,張角究竟敗給了誰? - 天天要聞

36萬黃巾軍起兵,9個月即告覆滅,張角究竟敗給了誰?

前言36萬信徒揭竿而起,劍指洛陽! 八州之地烈火燎原,大漢王朝搖搖欲墜!這支軍隊有口號、有組織,甚至在朝廷里埋伏了內應。 怎麼看,都是要改朝換代的劇本。可僅僅9個月,就從席捲天下到灰飛煙滅。 這就像一家勢頭兇猛的獨角獸公司,發布會開得震天響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他小學畢業,卻成為北大教授,還差點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天天要聞

他小學畢業,卻成為北大教授,還差點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民國是塑造傳奇的時代。前段時間看完沈從文的傳記,再次發生感嘆。沈從文自從小學畢業後就當了兵,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曾經在“湘西王”陳渠珍手下做書記官。1922年沈從文來到北京,沒有考上大學,就在北京大學旁聽,用一
《王舟瑤稿本文獻叢編》出版,為王舟瑤手跡首次大規模公開 - 天天要聞

《王舟瑤稿本文獻叢編》出版,為王舟瑤手跡首次大規模公開

王舟瑤(1858—1925),字星垣,號默盫,浙江黃岩人,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藏書家和地方文獻專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學教授、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經史教習、兩廣師範學堂監督、禮部顧問官。王舟瑤一生著述頗豐,著有《中國學術史》《讀經札記》,編纂有《光緒台州府志》《默盫集》,輯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遺書》等。近日,...

歷史分類最新資訊

黃惲 | 我和傅國涌,一本《金庸傳》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黃惲 | 我和傅國涌,一本《金庸傳》的故事

傅國涌(1967-2025)。早晨在酷暑中徒步去乘電車時,朋友何兄發來微信,說傅國涌因心臟病去世了。我有點不敢相信,有點茫然,只回答了個“驚悚”。在這麼平常的日子裡,怎麼會有這麼驚悚的消息?心裡知道不會是烏龍,如今學人早逝的很多很多,傅兄比我還年輕一歲,竟會這麼突然這麼早就走了?在我,確實是個驚悚的消息。他...

全站最新資訊

吃土半年就為換套智能鎖,結果還被坑了:智能鎖牢記“5不選” - 天天要聞

吃土半年就為換套智能鎖,結果還被坑了:智能鎖牢記“5不選”

攢了大半年錢換智能鎖,結果用起來各種糟心,這事誰遇上都得憋屈。門鎖是家的第一道防線,選錯了可不只是花錢打水漂,搞不好連安全感都搭進去。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聽着高級用着雞肋,白白掏空錢包還添堵。先說指紋識別,光學款看着方便實際漏洞百出,
餐桌選購需要牢記6句口訣:餐廳的顏值和舒適,就靠它們了 - 天天要聞

餐桌選購需要牢記6句口訣:餐廳的顏值和舒適,就靠它們了

挑餐桌這事兒真不能光看顏值,用過才懂哪些是花架子哪些是硬貨。小戶型現在都愛用方桌不是沒道理的,四邊貼牆一擺,過道留得寬寬敞敞。親戚家跟風買的大圓桌,平時佔著半個餐廳,真來客人了反而擠不下,最後還得搬摺疊桌救場,里外不討好。桌面材質這塊吃過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