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有媒體報道,華為創始人、董事長任正非重申:“華為不造車”再續五年期限,並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等字樣用於整車宣傳與外觀上。
很快,該消息衝上新聞熱搜,不僅敲定了華為未來五年內汽車業務戰略,賽力斯與華為合作即將“分手”的謠言也不攻自破,共同賦能AITO問界系列車型,仍是雙方未來統一、堅定的發展方向。華為方面對此表示,問界汽車商業模式不會改變,華為仍然深度賦能。
對於整個事件,相信不少汽車從業者自始至終都在關注,今日也算是一錘定音。對於賽力斯汽車與華為共同孕育、實踐的智選車模式來說,不僅開創了全新的模式,更是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面對雙方的合作和未來發展,這裡拋出幾個觀點:
第一:賽力斯與華為的“軟硬聯合”,二者缺一不可
整車製造,始終是重技術、重投入、重經驗的領域,在ICT領域具備優勢的華為,想要助推汽車行業加速發展,也需要躬身學習,與頭部造車企業深度聯合。而賽力斯汽車作為近二十年的老牌造車企業。過去一年間,AITO問界系列車型交付已突破8萬台。賽力斯汽車技術研發與製造實力兼具,結合華為在智能生態方面的賦能,才造就了AITO問界系列、智選車模式的成功。
在智能化時代,想要繼續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賽力斯與華為雙方需要持續、深化合作,重倉對彼此的投入,缺了誰都不行。目前,對於雙方來說,智選車模式僅僅邁出了一小步,仍然任重道遠,賽力斯與華為這對“同桌”仍需共同努力。
第二:賽力斯模式難複製
眾所周知,華為與車企有三種合作模式,分別是由淺入深的零部件供應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車模式。在智選車模式下,當下與華為合作最深的車企是賽力斯汽車。
一直以來,賽力斯汽車被外界“誤讀”為代工廠,但了解汽車製造的人都明白,造車絕非一朝一夕的快速工程,需要非常深度經驗積累。和那些“雷聲大、雨點小”的合作者來說,賽力斯汽車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本次的公告也證明了,華為與賽力斯雙方一直是公平、平等的合作關係,絕非是某一方主導,更不是刺耳的“借雞下蛋”。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賽力斯汽車也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即便拋開雄厚的企業實力本身,賽力斯作為民企,較高包容度和配合度是吸引華為的重要因素,也是成就智選車模式的關鍵基因。如今,智選車模式初獲戰果,對於那些想要“摘果子”的車企來說,想要複製這種成功也絕非易事。
第三: “造好車賣好車”需腳踏實地
毫無疑問,在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中,雙方都在努力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發揮在各自領域中獨有的優勢,才有今日的AITO問界系列車型之成功。站隊吃瓜的機會,對於路人看客來說,自然是多多益善。但對於從業者來說,出色的成績值得肯定,存在的問題也不應忽視,我們不應以一時一日之得失,盲目肯定或否定一個方興未艾的新物種。中國汽車的發展之路,不是戲說歷史,是每一個企業和品牌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毫無疑問,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中國已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但面對仍然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與品牌需要以務實放在第一位。無論是賽力斯還是華為,想要獲得市場的關注與青睞,“造好車、賣好車”是實現商業成功的唯一路徑。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款產品,才是雙方並肩加速前行的必行之舉。
智選車下一個五年,賽力斯與華為都不能缺席,且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