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訴訟案例,讓我對程序員這個群體所處的境地又有了新的認知:
具體案例我簡略說一下
某公司以36K月薪招聘了一位算法工程師,然後該公司在其試用期內,以編程能力不足、代碼寫得太少為由開除此程序員。
依據就是在職72天的代碼量只有422行(還有70行代碼因質量太差而被棄用), 去除9天樣本訓練時間,平均每天7行代碼。
當然最後的結果也算是大快人心,以該公司賠償員工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36000元告終。
只是這場看似鬧劇的訴訟最後雖然以員工勝訴,但卻也讓人感受到中國程序員的處境究竟有多尷尬!
1、任正非的寒氣是否吹向了每個行業我不知道,但互聯網行業倒是寒冬凜冽,每位身處於其中的程序員更是如履薄冰。
2、網上早已流傳盛久的說法:報計算機專業是窮人的最佳選擇。
3、更有此案例中的行業頑疾--以代碼量來評估一位程序員的業務能力是否達標。
這是最直觀但也是最無效的方法。對於程序員而言,代碼想要實現注水不要太簡單。最簡單的複製粘貼源碼,或者可以用一個賦值語句作出的結果,乾脆來一個循環語句,水代碼的花招多的很。
但這完全違背了在保證可讀性的原則下,盡量精簡代碼的原則。畢竟還有的程序員一個星期的代碼量可能為負,刪掉無用的代碼比添加無用的代碼難度高多了。
在我國大部分的IT部門是作為支持業務部門而存在,無法直接創造收益,也就導致這種畸形的考核方式。但既然你處於這個環境之中,如果你沒有辦法去改變,那就只能在這種環境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姿勢----譬如主動擁抱業務。
要知道技術一定是基於實際業務場景來講的。有業務才催生技術,不懂業務會技術的大概率連自己的技術解決什麼場景有什麼優缺點都講不清。
那麼程序員如何高效熟悉業務?
網上的建議有很多,這裡我就注重講述下我實際下來非常高效的一個方法----通過行業解決方案熟悉業務。
首先成熟的行業解決方案能夠指出一個行業鏈路的大部分甚至所有問題,把它稱為業務解決方案也不為過,你所處公司的業務除了極個例,幾乎已經囊括其中,通過問題去熟悉業務,不比你大海撈針分不清重點強?
其次行業解決方案一般給出的解決方法已經是經過市場認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更是專業,對應着去精進技術,才更為高效。
最後,分享一些我從業多年以來收集整理的行業解決方案,涉及財務、採購、生產、供應鏈、人力資源、銷售等多個領域,回復“素材包”即可無償獲取。
對於程序員而言,與提升技術相比,積累業務技能真的比較簡單,而且更容易出成績,當你懂些業務後,往往更有機會帶領幾個人一起搞開發,才能更快的實現財富增長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