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為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已成為世界太陽能利用大國。近幾年來,我國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努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然而,在這些行動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弊端。例如:由於過度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鹽鹼化、森林退化等問題。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出台政策進行保護和控制能源危機,這一系列措施讓未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 一、新能源的定義
- 新能源是指自然界中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放射性能等)、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核能等)、常規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水力、生物質能等)和環境因子,它的開發利用與傳統能源的開發利用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清潔綠色天然能源;清潔高效經濟;環保優勢;市場優勢。太陽能屬於光電技術的一種;通過電力轉化而形成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是一種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電能。目前已知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有4種:太陽能電池板、光伏組件和支架(包括併網光伏電站、併網逆變器、支架等);聚光光伏發電裝置;光伏組件直接從陸地、海上或空氣中獲取能量的裝置等(稱為光伏電池)以及分布式光伏電站(稱為分布式光伏電站);儲能系統用於在電網和用電負荷高峰時滿足用電需求的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和儲能裝置;能量轉換裝置由太陽能電池、電能轉換器、輔助設備(發電機)和其他能量轉換設備等組成。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相比具有四大顯著優勢:①清潔環保優勢;②可持續發展優勢;③低成本優勢;④規模優勢:可開發空間大。
- 1、新能源是地球資源的一部分,必須要充分開發利用才能使之持續發展。
- 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為了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才可能有長期穩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因此,新能源的發展必須以確保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資源型和非可再生資源型)既可能具有經濟可行性,也可能具有生態合理性。隨着科技的發展,為獲得電能而不斷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已經認識到了可再生資源型對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所產生或正在產生極其深遠改變的巨大影響。因而各國都十分重視開發可再生資源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從經濟利益角度出發進行可持續發展研究。在這個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大量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問題:比如在可持續發展中如何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
- 2、新能源具有天然的特性,是在不影響自然現象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前提下,在各種自然條件和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天然狀態下開發出來的。
- 新能源,從廣義上講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和放射性能,這些是新能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自然界中,這些特性也是新能源能夠廣泛使用的原因之一。由於新技術和設備製造門檻低,而且幾乎都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所以新能源是利用自然界萬物自身能量所組成的。在世界各國都積極倡導並大力支持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方面來。
- 3、新能源具有低成本特點。
- 在全球範圍內,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價格已明顯下降。同時,由於能源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轉換過程的能耗也在不斷降低。我國的資源稟賦雖然不是很好,但一系列重要能源的生產成本,如水、電也均比國外低很多。因此,我國成為一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國家,正不斷提高新能源在經濟社會中的比重。
- 4、新電能源作為未來人類最主要的生活用水來源,隨着世界經濟的發展,電力需求每年都在以30%以上超過自然消耗能力的速度增長。
- 然而,電力在中國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電力總需求是18萬億千瓦時,其中,以電力為生產要素的耗電量為1.2萬億千瓦時,佔全國總耗電量的8.2%;以電力為原料的耗電量為3.9萬億千瓦時,佔全國總耗電量的7.6%;以電力為原料但未經生產加工、直接消費和出口製造等二次資源的耗電量為2.4萬億千瓦時,佔全國總耗電量的6.2%。截至2009年底,全國主要用電省份主要以電力供應緊張為主。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地區電力供應緊張尤為嚴重。全國電力供應緊張情況在2011年有加劇跡象,部分地區連續出現供電緊張現象。2011年前三季度已發布可調度交易發電裝機容量11785.65萬千瓦,較2012年同期增長3.3%[2].《2011年中國可調度的新能源及非光伏發電》報告.北京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2014-03-23 (以下簡稱“高德紅外”)發布了《2012年第四季度經營業績公告》。
- 二、發展現狀
- 近年來,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如:由於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能源消費量較大,導致了能源的過度消耗和不合理使用;而我國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對能源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而隨着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以及我國的新能源產業的不斷壯大,未來我國的新能源行業將會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這也對整個新能源行業帶來了巨大發展的機遇。未來,我國的新能源產業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我國將會有更多新能源企業進入到國家能源體系中來繼續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 1、能源結構
- 我國能源結構主要分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大部分。近年來,我國煤炭的產量一直保持着增長的趨勢,但是,隨着煤炭產量的增長,煤炭的價格持續走低,使得煤的開採成本不斷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對於煤炭和石油的開採已經逐步地減少。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下降使得一些資源開採商開始在我國加大勘探開發力度。目前,我國的石油儲量已達1.48億噸油當量/年以上;天然氣儲量達2250億立方米/年左右;煤炭儲量達6300億噸左右。
- 2、能源需求
- 隨着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能源需求將會逐年增加。但是,由於我國能源的基礎相對薄弱,加之受氣候影響,我國能源消費量仍有很大下降空間。未來幾年,我國能源消費仍將以傳統能源為主,尤其核電將迎來高速發展時期,核電總裝機容量有望超過800兆瓦到10000兆瓦的規模。與此同時,太陽能由於其無污染等特點,將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來源之一。
- 三、影響因素
- 能源轉型的過程中,能源消費模式、能源消費方式將影響能源消費結構變動。能源消費模式是指使用電能生產和消費的過程。能源轉型指使用電能生產和消費的過程、能源轉型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隨着社會、科技的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快,能源轉型在未來的二十年會越來越重要。能源發展方式是指在利用能源過程中對能源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或者低消耗的過程、在能源消費過程中能源結構對能源消費總量產生影響的過程以及在能源消費過程中能源結構對能源質量產生影響的過程中,能源行業的發展程度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 1、能源技術
- 能源技術是能源生產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能源產業中具有相當強優勢的領域,它直接影響着能源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從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來看,石油與天然氣主要是從煤的化石燃料中提取出來,煤炭開採與轉化為電力是通過電力系統進行的,這一過程中所消耗的煤炭佔全世界煤炭消費量的40%~60%,因此煤炭作為一個重要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也是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一項領域;石油和天然氣則主要由原油進行勘探與開採加工而成,石油產量巨大。從全球主要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國來看,中國是石油產量和石油消費大國;美國則以煤炭、天然氣為主;德國為煤炭大國和天然氣大國;日本則是煤炭消費大國或石油大國;法國和英國則在煤炭和天然氣資源方面較為落後。從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國來看,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等,這些國家和地區均為主要的原油和天然氣供應國;美國主要石油產品仍以煉油為主;加拿大主要以煤炭、天然氣為主;日本主要以煤炭為主;英國則主要以原油為主。但無論是哪種能源技術,其發展過程都離不開相應工藝和設備的創新與應用,從而為能源行業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和廣闊市場前景。
- 2、工業發展
- 工業發展對能源消費結構變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工業發展方式變化。工業化的實現,對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可以滿足能源需求,而能源需求的增加又會對工業產出的增加造成影響。二是工業化程度不同。工業化程度越高,社會對能源需求的增加越快,而能源需求增長則會引起工業產出增速下降。
- 3、經濟發展
- 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對能源資源的極大消耗。同時也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社會對能源系統的需求,並使得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家,對光伏能源的需求達到峰值。光伏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需求呈現出較大增長態勢,隨着經濟的發展,能源需求將逐漸降低。
- 4、科技進步
- 我國能源資源較為豐富,人均 GDP在全球排名靠前,但資源匱乏並不是我國的現實。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進步推動着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新能源技術在我國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發電技術上;光伏發電技術在我國經歷了從起步到發展到成熟的階段;風能開發利用技術則是我國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目前我國風能開發利用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