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申夢芸
11月15日,“首屆中國(成都)創客峰會”在成都舉辦。峰會以“新格局·新機遇”為主題,圍繞資本市場、特別是註冊製為創業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資本領域大咖、科技領域專家和商界領域先鋒代表齊聚成都,共同探討創業、投資觀點,分享IPO經驗。
此次峰會由封面新聞聯合四川省股權與創業投資協會主辦,全國股轉系統(新三板)西南基地、致米資本協辦,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全程提供指導,天眼查為峰會提供獨家數據支持。
會上,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公關服務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俞可元代表指導單位致辭,與在座的企業家們一起探討新時代下的的新格局、新機遇。
中小企業要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加大了全球經濟體系變化的不確定性,尤其對於本來就脆弱的中小企業來說,打擊更大。
“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引發一場市場’洗牌’,而廣大中小企業依然可以在這樣的變局中尋求新的機遇。”
在俞可元看來,在變局之下,企業的首要任務是做好自己。“廣大中小企業實力本就不太強,更應該突出主業,走專精特新之路,以產品質量取勝,努力培育企業的自主品牌,才能越做越強,越做越大。”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於2006年成立,協會是由廣大中小企業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大企業以及知名專家學者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從成立之日起,中小企業協會一直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助力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支持會員企業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專精特新”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大優勢的中小企業。
在俞可元看來,中小企業需要更多的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求生存、求發展,並且以此來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轉型,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之一是來自具有創新意識的中小企業。
在採訪中,俞可元談到,近年來很多企業都容易跟風創業,追風口。“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但風口過後,“100斤的豬”和“300斤的豬”結果是不一樣的。”在俞可元看來,那些毫無特色的企業會在風口之後,經不起市場風吹雨打而淘汰,會被“捏了泡沫”。
而另一方面,他提到,企業想要跟隨市場發展壯大,也要研究經濟發展形勢,向數字化經濟轉型。
數據和信息正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標誌之一
會上,俞可元談了他眼中的“新格局、新機遇”。
隨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數字技術的發展趨勢已經構成創新的新支柱,“他們各自高速向前發展,互相之間的適度碰撞,又加大了整體的影響力,成為顛覆性變革的巨大力量”。
俞可元說,中國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一方面來自在新技術迅速重塑行業、市場和規則的時代,全球競爭的外部壓力;另一方面也來自在中國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企業自身轉型創新的內生需求。
如今,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關鍵時期,數據和信息已經成為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傳統經濟增長要素外,新的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變革的核心要素,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標誌之一。
2020年開年,突如其來的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轉型中的中國經濟更添壓力。“但是,我們也看到疫情發生以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雲辦公’’線上經營’’智能化製造’’無接觸生產’,’互聯網+’、數字經濟的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
“這既是疫情倒逼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結果,也代表了未來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必將成為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