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能感知土壤乾渴的“魔杖”,一套能在家中模擬專業康複流程的可穿戴設備,一個能讀懂孩子情緒、陪他一起成長的AI玩偶……為進一步助力AI創業團隊拓展市場、對接資源,7月4日,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夢工場”),一場集結了超過20餘家人工智能創新企業的“AI科技快閃市集”,將這些未來感拉滿的場景,凝練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
技術落地多點開花,AI應用滲透多元化場景
穿行於這場人頭攢動的市集,最直觀的感受莫過於,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接地氣”,本次市集所展示的20餘款創新產品,覆蓋了從智能農業、智能康復到建築科技、AI芯片等多個與實體經濟和民生服務緊密相關的領域,體現出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廣闊前景。

由耶魯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歸國人才聯合創辦的威視佰科,通過研發的全球首款微型光譜傳感芯片及配套AI光譜算法開發平台,有效攻克了傳統光譜分析技術價格高昂、部署困難等行業痛點,其解決方案已在精細化工、智慧農業、生物醫藥等多個行業實現了超過1000個項目的商業化落地。由香港科技大學孵化的奧光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則首次將實驗室級的光譜分析技術,創新性地引入家庭園藝場景,其推出的“奧光魔杖”家庭智能灌溉方案可以通過實時土壤監測,實現數據驅動的精準灌溉,展現了前沿科技向消費級市場轉化的巨大潛力。
而當技術的應用場景從農田聚焦於人體這一方寸之地時,它所帶來的改變便擁有了最直接的體感與溫度。“很神奇,我的大拇指沒有那麼麻了”,在智能健康領域展區,剛落戶“夢工場”的廣州冷復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體驗區前,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體驗,市民王小姐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因為長期伏案工作導致頸椎壓迫神經,在體驗完該公司產品後欣喜地發現,大拇指發麻的癥狀有所減輕 ,“大家不會以為我是托吧”,王小姐笑道,她表示很期待產品的上市,據公司創始人葉雙銘介紹,這款名為“酷復CoolCovery”的產品是由香港、大陸及挪威多地創始團隊聯合打造,全球首創了集“冷療、熱療、多腔氣壓循環”(冷熱+多腔氣壓)三項核心物理療法於一體的可穿戴式智能恢復設備,是AI技術賦能大健康產業的典型案例。

市集上人潮湧動,一個攤位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裡沒有複雜的機械裝置,只有一個個精緻的玩偶立於小巧的托座之上。據展台工作人員的介紹,這是前海兔仔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魔豆果”(modonut)兒童AI故事機。記者將玩偶拿起,再放回托座,玩偶的“AI大腦”便被激活。抱着求證的心態,記者模仿孩子的口吻試探性地提問:“我有點害怕,怎麼辦?”幾秒鐘後,一個清晰的童聲從托座的揚聲器中傳出:“你為什麼害怕?我們可以先從一小步開始。”據工作人員介紹,不同的玩偶形象內嵌了不同性格模型的大語言模型,公司的原創ip胡克船長和少少冰bot代表着“冒險與探索”。這句鼓勵式的回答,正是AI根據“害怕”這一情緒關鍵詞,結合其“冒險家”的角色設定,實時生成的回應。兔仔白科技創始合伙人關嘉偉表示,產品的核心理念是“成長式陪伴”。AI系統會記錄與特定孩子的互動歷史,調整對話策略,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實現與孩子“共同成長”。

如果說有溫度的陪伴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消費端市場的柔性滲透,那麼在市集的另一角,這項技術則展露出其作為產業“新基建”的硬核實力,為更廣泛的商業場景提供着底層的技術支撐。無論是康派爾科技提供的AI底層算法與垂直行業平台,還是幻影未來在高度擬人化虛擬互動領域的探索,都清晰地指向同一趨勢:人工智能正作為一種基礎能力和賦能工具,深度嵌入產業肌理,重塑從生產到交互的各個環節。
深港協同創新生態持續優化,“夢工場”孵化效應凸顯
這些創新企業的集中湧現並非偶然。將視線從前台的產品轉向後台的孵化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構建的“生態系統”是這一切的底層支撐。
它首先解決的是初創團隊最現實的痛點:成本。作為首批“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夢工場推出的“1元創新坊”政策,以低門檻為這些源自深港的AI團隊提供了寶貴的物理空間與驗證跑道,有效降低了從0到1的啟動門檻。
夢工場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更像一個高效的“資源路由器”,依託大灣區和前海的獨特優勢,主動將政府、資本、科研及龍頭企業的力量,精準導入從創意到商業化的完整鏈條中。而本次“AI科技快閃市集”,正是由夢工場聯合園區內專業孵化機構智翼孵化器共同打造,是將宏觀生態勢能轉化為微觀企業動能的一次精準實踐。
“我們希望通過搭建這樣的多元化展示和交流平台,幫助園區企業真正地對接市場、鏈接資源、加速成長。”智翼孵化器總經理張南澤補充道,未來將繼續通過創投路演、項目對接、圓桌對話等常態化活動,為在園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持續鞏固前海作為深港AI創新高地的集聚效應,助力更多AI創新項目“生得出、留得下、長得快”。
記者觀察
這場市集,與其說是一場技術的展演,不如說是前海創新生態的精彩縮影。透過這些年輕的面孔和充滿想象力的產品,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區域如何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創新活力”。
在這裡,“夢工場”之名並非虛設。它不僅以“1元創新坊”等極具誠意的政策,為初創者們鋪設了成本最低的“起飛跑道”,更重要的是,它扮演着一個高效“資源路由器”的角色——將深港兩地的技術優勢、資本敏銳度、市場廣度與國際視野,精準地“接入”每一個需要灌溉的創新種子。
這種體系性的賦能,超越了簡單的空間供給或資金扶持。它真正在做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將一個大膽設想轉化為現實產品的“試錯成本”與“時間成本”,加速了這一從0到1的質變過程。當一個創意不再因高昂的租金而擱淺,當一個優秀的產品能第一時間被推向市場,創新的正向循環便由此開啟。
采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