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正在nova 14 Ultra和Pura 70之間猶豫不決,那你一定繞不開一個問題:搭載麒麟8020的中端新機,到底和旗艦芯片9010差了多少?這差距,僅僅是“性能縮水”那麼簡單嗎?
作為數碼博主,說句實話,這次華為這波操作其實很有意思:把旗艦芯片“降頻復刻”一下,再塞進中端機型,這種玩法以前很少見。
但光看宣傳還不夠,我們要真正拆開來看,8020到底是“真旗艦的平替”,還是“看起來像旗艦”的中端貨?
從架構來看,麒麟8020依舊是熟悉的1+3+4組合,主頻低了不少,核心面積還增大了30%-40%,不少人第一時間會覺得縮水。
但你別急着下定論,它集成了衛星通信功能,是目前中端芯片里唯一支持北斗消息+天通通話的芯片,這一點直接拉開了和競品的距離。
再看性能。Geekbench 6的單核多核成績上,兩者差距其實並不大,都維持在1440和4470分左右。但要真跑到安兔兔,9010的最高能飆到125萬分,而8020大多維持在97萬,遊戲高負載場景下差距就明顯了。
GPU方面,9010的圖形性能更接近驍龍8+ Gen1,8020隻能追平7+ Gen2,不過日常應用體驗基本夠用。
工藝這塊,也值得說說。9010的宣傳一度說是5nm,但實測還是7nm EUV,只是晶體管密度優化了一波。
而8020極可能是9020的7nm版本降頻而來,製程沒變,但功耗控制稍遜,重載發熱更明顯。也就是說,9010雖然不算先進制程,但優化做得更徹底。
不過,別小看8020的“技術下放”策略。
它的核心亮點不是純性能,而是“功能壓榨”:在不到五千的價位里,你能買到旗艦通信功能、北斗消息、衛星通話、星閃、WiFi 7,這堆東西堆在一起,基本等於高端機的通信配置搬到了中端價位。
這種組合拳打出去,別說同價位的驍龍,連天璣都被甩開一截。
反過來看9010,確實是穩紮穩打的旗艦方案,尤其是在AI能力上有着明顯優勢,ETH AI Benchmark高達6萬分,輕鬆實現拍照AI優化、實時翻譯這些功能。
但問題是,它依然受限於7nm工藝,打不過真正4nm芯片在能效上的優勢。
所以,如果你是輕度遊戲+重通信用戶,尤其對衛星通信有剛需,那8020的吸引力其實非常大,功能體驗感不輸旗艦。
可如果你是硬核性能黨,喜歡打原神、跑分看數據,那9010依然是華為目前最穩的高端選擇。
這兩顆芯片,說到底不是誰強誰弱的問題,而是華為在資源受限情況下的兩條路線:9010衝擊性能極限,8020用技術堆料打差異化市場。
一個追求極致體驗,一個追求實用均衡。選哪個,得看你是哪種用戶。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中端能不能替代旗艦?
答案是,體驗上可以靠得很近,但性能還差最後一口氣。不過,就看你是不是在意那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