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家住燕郊的林薇背上雙肩包,快步走向小區門口的定製快巴站點。掃碼、落座,車廂內十分安靜,大多數乘客都在閉目養神,抓緊時間補充睡眠。大約一小時後,車輛到達國貿地鐵站,乘客們魚貫而下,快步走進地鐵。這看似尋常的雙城生活,正是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生動縮影。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由“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三個圈層構成。從交通動脈的互聯互通,到功能定位的精準咬合,再到產業集群的協同共振,“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三圈同頻共振,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呈現出蓬勃生機。

跨省通勤有了“新路線”
清晨5時45分,大巴車司機劉長奎駕駛“大廠至潞城地鐵站快速通勤公交專線”首班次公交車從始發站大廠回族自治縣榕楓園小區駛出。這條公交專線全程共設置12個站點,在大廠境內11個站點停靠,輻射16個小區,服務群眾5萬餘人,途經廠通路潮白河大橋,終點站設在通州區潞城地鐵站,實現與地鐵6號線無縫銜接,方便通勤人員地鐵換乘。
“這真是一條幸福專線,這條公交專線讓我開啟了兩點一線的便捷生活。”大廠回族自治縣榕楓園小區居民艾萌萌不忘拍照打卡,“過去,要先騎20分鐘電動自行車到公交車站,中途換乘一次才能到潞城地鐵站,耗費1個多小時。現在出小區就能坐上車,並且一路直達。”首條外埠進京公交專線正式開通,凝結着京冀多個部門緊密聯繫和協同努力,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惠民答卷的精彩一筆。
環京地區是北京發展的重要腹地,居住了大量的北京就業人口。面對環京地區居民的通勤需求,京冀兩地攜手破題,推出了許多惠民舉措,讓群眾實現從“走得了”到“走得好”。跨省定製快巴開到了三河、大廠、燕郊、涿州、武清等地,乘客實現了提前購票、上車有座;京唐城際鐵路設置燕郊站、大廠站和香河站,通勤族可以坐高鐵進京上班。此外,在軌道交通領域,京冀首條跨省地鐵22號線潮白大街站至高樓站盾構區間實現雙線貫通。通車後,廊坊北三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9分鐘通達,北三縣到東大橋站最短時間約32分鐘,大幅提升跨省通勤群眾出行效率。
功能圈持續聯動發展
在雄安新區的一處實驗室內,雄安國創中心科技有限公司先進光源研發總監柳興正專註地與同事討論技術細節。這位1990年出生的青年才俊,自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於2024年毅然投身雄安新區,一頭扎進激光領域的科研浪潮。
“我們主要研究的是高功率光學增益腔,它要放大激光功率至上萬倍,達到數百千瓦並儲存在腔內。”柳興說,由於功率巨大,鏡架、鏡片等材料選擇至關重要,而高功率對潔凈度極為敏感,一粒灰塵落到鏡片上,都可能燒毀整個裝置。柳興帶着團隊反覆試驗,一遍遍進行理論推演、數據比對,為了達到極度潔凈環境,減少熱效應,他們測試了幾十款無塵擦拭布、手套。最終,團隊取得突破,增益腔內存儲平均功率突破300千瓦,這一成果有望應用到新型光源、核聚變等多個領域。
城市群的功能圈主要涉及京津雄聯動發展。雄安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雄安科創中心、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載體高質量運營發展,27棟主題樓宇、高新區大廈簽約企業595家,一批科創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等一系列創新載體不斷富集科創資源,進一步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產業發展進一步協同
5月13日,位於滄州經濟開發區的建森醫療產業園裡,九星數字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一座座“微醫院”吸引了參觀者體驗。這個只有4平方米大小的智慧“微醫院”,內部卻“大有乾坤”。它集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ai中醫問診、醫保購葯、病歷打印等功能為一體,屬於醫療機構醫療服務的延伸和補充。“微醫院”在使用體驗上更具互動性,讓患者對診療過程有掌控感。王建龍介紹,公司在北京和南京設立智慧醫療研發中心,將有關“智慧醫療”的項目逐一分解,“市場需要什麼就研發什麼”。這樣的協同創新讓企業得以迅速發展,藉助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大量來自北京的龍頭醫藥企業近年來落戶滄州,以此為起點,以生物技術葯、化學葯、現代中藥行業發展等作為主攻方向,滄州正推進生物醫藥產業向高端躍升。
城市群的產業圈主要是促進節點城市強鏈補鏈。滄州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2024年簽約京津項目62個、總投資346億元。石家莊國際生物醫藥園已構建起集研發、孵化、產業化、銷售及配套服務於一體的全鏈條產業生態系統,園內已聚集生物醫藥企業243家,累計承接京津研發、石家莊轉化生物醫藥類項目65個。京津冀地區是國內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高地之一,去年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製造工廠為京津冀地區130餘家創新主體提供非標零部件研發及加工服務。
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進一步顯現。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將統籌推進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協同圈建設,推動落實一批重點任務、重大項目,推動協同發展邁上新台階。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