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反覆無常,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恐怕蘋果 CEO 庫克也無從招架。
上周,特朗普高調宣布實施“對等關稅”,並不斷加碼,稅率一度攀升至 125%。作為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科技巨頭,蘋果首當其衝成為這場風暴的“暴風眼”,上周股價大幅下跌。
分析師警告稱,如果這一關稅政策持續下去,而蘋果選擇將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美國市場的頂配 iPhone 價格可能從 1599 美元 飆升至 23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1.68 萬元)。
但特朗普政策的朝令夕改已是常態,一天三變也不足為奇。
果不其然,最新報道顯示,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於美東時間 4 月 11 日晚間公布了一份長長的豁免清單,智能手機、路由器以及部分電腦和筆記本等產品將不再被納入此前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的 125% 所謂“對等關稅”範圍內。
根據這份清單,蘋果的 iPhone、Mac、iPad 和 Apple Watch 等核心產品都不在新關稅的影響範圍內,同時也免於此前針對其他國家商品徵收的 10% 對等關稅。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產品是否仍需繳納早前實施的 20% 非對等關稅。
除了蘋果產品外,許多電子設備也獲得豁免,包括英偉達的 GPU、半導體及製造設備、固態硬盤(SSD)、顯示屏和電視等。不過,AirPods 和 HomePod 並未出現在豁免清單中,而像任天堂 Switch 2 這樣的遊戲機仍需繳納高額關稅。
此外有媒體提到,美國另一份文件明確提及“美國成分”要求:如果產品中“美國成分”佔比超過 20%,則該部分可獲關稅豁免,其餘部分仍需繳納對等關稅。但由於這份文件與現有豁免清單存在衝突,具體執行方式尚不明朗。歸根結底,如何操作全看特朗普的一句話。
美國成分要求
這次關稅風波中,蘋果無疑是最大受害者。上周就有報道稱,蘋果緊急調動供應鏈安排專機從印度空運 600 噸 iPhone 至美國,摺合約 150 萬部手機,試圖通過囤貨來規避關稅實施後的成本激增。
其實,對於國內用戶而言,關稅對國行 iPhone 帶來的影響非常有限。近期部分第三方電商藉機抬價,這種非理性調整預計很快會回歸正常。
畢竟 iPhone 不屬於“原產於美國”的產品,即便使用了來自美國的零部件,由於 iPhone 是「加工貿易」的形式在中國保稅區組裝,通常也不受關稅的影響。
此前也有分析認為,蘋果可能通過調整 iPhone 在全球市場的價格來對沖美國市場潛在的漲價壓力,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已經大幅降低。
總的來說,蘋果暫時可以鬆一口氣,得益於此次豁免政策,避免了高額關稅的直接打擊。然而未來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特朗普明天是否再次變卦仍是一個未知數。
可以預見的是,蘋果接下來勢必會加速供應鏈的全球化、生產多元化布局,以更靈活地應對未來類似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