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2025年以來,日本科技投資巨頭軟銀集團掌門人孫正義再度成為全球科技舞台的焦點人物。這位素有"九命貓"之稱的投資大亨,正乘着ai熱潮與特朗普重返白宮的機會,上演了一場令人矚目的商業版"王者歸來"。
1月21日,孫正義現身白宮羅斯福廳,與特朗普總統、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及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里森共同宣布啟動總投資達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stargate)項目。這項旨在鞏固美國ai領導地位的戰略項目,將建設覆蓋全美的下一代ai基礎設施網絡。
3月中旬,軟銀再下一城,以65億美元收購專註ai計算的美國芯片設計公司ampere computing,進一步完善其ai產業布局。
3月31日,軟銀敲定了對openai的400億美元戰略投資,將這家公司的估值推升至3000億美元,並由此成為其最大機構股東。
然而,在ai領域尚未盈利且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的情況下,軟銀此番投資面臨巨大風險。該公司將依賴大量借貸籌集資金,並可能需要出售部分資產來支付投資款項。
一、ai賭桌上的最大押注者
當下正值ai投資的黃金時代,而孫正義顯然想要成為這場豪賭中的最大押注者。但他的此次強勢回歸尤為引人注目,因為其近年來陷入了多次重大投資失利。
比如在2022年,孫正義掌舵的願景基金錄得270億美元虧損,幾乎瀕臨崩潰邊緣。其中投資共享辦公企業wework導致軟銀被迫減計了140億美元。
然而,東山再起正是孫正義的典型風格。縱觀其職業生涯,這位投資大亨經歷的財富起伏堪稱資本主義史上之最。這種"觸底反彈"的模式不斷重演,而每次危機過後,他的財務根基似乎都更加穩固。
軟銀的首次輝煌來自互聯網泡沫時期對雅虎的成功押注,這使孫正義一度登頂世界首富。但隨着泡沫破裂,軟銀市值從1800億美元暴跌至25億美元,跌幅高達98%。
轉機出現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前一個月——孫正義斥資2000萬美元收購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中國電商初創企業阿里巴巴34%的股份。2020年,這筆投資峰值時價值突破2000億美元,為軟銀後續數百筆投資提供了資金槓桿。
2016年,軟銀私有化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的決策再顯其投資眼光。隨着2023年9月arm登陸納斯達克,其市值飆升至近1200億美元,使軟銀得以質押所持90%股份獲取融資。
二、債務驅動的版圖擴張
如今,這些資本彈藥正被投入新戰場。為獲得“星際之門”項目40%的股權,軟銀已承諾承擔該項目520億美元啟動資金中的190億美元。那麼資金從何而來?答案依然是:舉債。
同樣,根據最新的融資協議,軟銀需先向openai注資100億美元,這部分資金將通過向日本瑞穗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籌措,預計4月完成交割。剩餘300億美元則需在2026年初前到位。
據悉,軟銀正與多家銀行洽談160億美元融資方案。此前,該公司已通過質押arm股份獲得185億美元貸款授信。
截至2024年12月底,軟銀雖持有310億美元現金儲備,但承諾將大部分留作風險準備金。最終,根據借款不超過總資產25%的自設紅線,該公司可能需要變賣部分資產來完成對openai的剩餘注資。
三、風險警報拉響
為獲取openai的一部分股權,軟銀正承擔著巨大風險。
評級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警告稱,軟銀的“財務狀況可能因對openai的投資而惡化”,且其增債計劃可能導致該機構考慮下調軟銀的信用評級。
目前,生成式ai領域的所有領跑者均未實現盈利,整個行業正基於“ai將快速普及”的假設,向數據中心投入數百億美元——這一預期尚未被市場驗證。
科技行業的歷史教訓歷歷在目:軟銀在互聯網泡沫時期對雅虎的押注,最終證明只是鏡花水月。
市場對“星際之門”項目的回報率也存疑。2025年1月27日,距白宮發布會僅六天,deepseek宣布開發出性能媲美openai旗艦產品、但能耗顯著降低的大模型。該公司透露研發成本不足600萬美元,與科技巨頭動輒數十億美元的投入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建設這些ai基礎設施的天價成本並未動搖孫正義的決心。他預測:“未來十年ai將至少替代全球gdp的5%-10%。如果年回報率能達到9-18萬億美元,投入幾萬億美元何足掛齒?”(騰訊科技特約編譯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