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環球網】【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光明網】(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文|淺淺
編輯|淺淺
美國時間3月18日,在太空滯留九個月的兩位宇航員終於結束“出差之旅”。
然而奇怪的是,兩位的面部狀態幾乎與“升空”前沒什麼區別。
女宇航員雖然比之前瘦了一些,但仔細對比在地球時的照片,其實沒相差多少。
與之相反的是我們的宇航員回來時,各個臉部浮腫,似乎有些發福。
要知道他們即使在太空也會健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難道是我們進步神速的太空技術,不如美國嗎?
對比明顯
去年11月,神舟十八號劃破夜空成功着陸。
艙門打開,幾位宇航員精神狀態不錯,微笑着向外界打招呼。
但三位宇航員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臉好像圓了一圈。
尤其是在圓形頭盔的襯托下,更顯圓潤了。
不止是神舟十八號的宇航員,我國之前安全返航的宇航員也都有臉部浮腫現象的出現。
楊利偉對着鏡頭打招呼時,蘋果肌明顯“充盈”。
而劉洋咧嘴笑時,臉部也是氣鼓鼓的,似乎胖了一大圈。
雖然我國的航天技術在幾十年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宇航員面部浮腫這一點卻一點沒變。
可美國的兩位宇航員乘坐“龍飛船”返航,卻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宇航員。
他們沒有臉部浮腫,整個人的狀態和在地球上時差不多。
原來美國宇航員大多乘坐NASA安排的波音公司的飛船,也會有浮腫現象發生。
日本宇航員野口聰一曾“蹭”上美國“發現號”飛船前往太空,回來時也是變成“發麵饅頭臉”。
可20年過去,這次兩位被滯留的宇航員乘坐的卻是“龍飛船”,並且臉部沒變化。
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美國的航空技術秘密“升級”了?
太空臉
其實從科學上來說,宇航員返航變“泡芙人”才是正常的。
太空環境和地球環境,那能一樣嗎?其中一個區別就是引力。
人身體里體液佔大部分,地球重力會把體液“拉”向雙腳。
但在太空微重力下,體液則會像失靈的噴泉往上涌,導致面部浮腫。
想象一下,你倒立10分鐘後的臉紅脖子粗狀態,是不是受不了。
然而宇航員可是在太空“倒立生活”整個工作周期。
血液和體液向頭部聚積,面部血管擴張充血,也就有了所謂的“太空臉”。
國際空間站指揮官斯科特凱利在太空駐留340天返航時,臉腫得像充氣氣球,脖子血管凸起如樹根。
所以說我國宇航員返航時臉部浮腫,完全是符合物理規律的。
正常情況下,他們臉上的腫脹會在返回後72小時內逐漸消退。
那為什麼這次美國的兩位宇航員能違背科學規律,“面不改色”呢?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看看兩位六旬老人經歷了什麼就知道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晝夜交替頻繁。
據說威廉姆斯每天能看到16次日落,生物鐘鐵定紊亂了。
睡眠不好,在吃的方面也不盡如人意。
太空微重力會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遲鈍。
而上了年紀的人本來味覺就退化了,在太空環境那更是吃什麼都沒味道。
兩個宇航員一個59歲,一個60多,這種狀態在太空那能吃好嗎?
更可怕的是原本8天的行程突然變成了八九個月,想吃都沒得吃。
如果不是俄羅斯宇航員接濟,估計都撐不過這麼久。
吃不好又睡不好,精神壓力還得大。
雖然地球老是說要派人接他們回去,但總是推辭一次又一次。
而且在太空骨密度和肌肉流失的速度,遠遠超過地球。
不敢想象這對老人來說有多可怕!
在地球聯繫他們時,可以看到兩名宇航員暴瘦異常。
尤其是女航員骨瘦如柴,都快成“格格巫”了。
所以他們回來時不是沒有浮腫,而是在太空被“折磨”得太瘦了。
浮腫過後,反而給人正好的感覺。
但可以看得出兩人被抬出艙時,面色如土,看起來狀態不佳。
最諷刺的是,他們這次出差回來,加班費差不多才8000多人民幣。
對比之下,我們的宇航員簡直猶如身處天堂。
120餘種營養均衡的太空餐,讓人眼花繚亂。
既有凍干食品、復水湯品等經典配置,還創新推出牛肉醬、醬排骨、燒雞等特色風味。
在吃的這方面,就算是到了太空也不會委屈自己人的嘴。
宇航員的獨立睡眠艙還配備降噪系統、可調節睡袋,結合艙內恆溫恆濕控制,保障高質量睡眠。
艙內配置的太空跑步機、抗阻訓練器等設備,讓航天員能有效減緩肌肉流失和骨質退化。
航天醫學團隊也為乘組定製全周期健康方案,通過宇航員穿戴設備實時追蹤心率、骨密度等指標,動態調整訓練計劃。
吃好喝好精神狀態好,也難怪宇航員返航時個個面色紅潤,滿面春風。
更重要的是這些航天員回來後受到的是英雄的待遇,此生無憂。
得知中國宇航員的待遇,兩位滯留的美國宇航員恐怕要哭暈在廁所里。
結語
從舌尖美味到心理療愈,從智能裝備到生態實驗。
中國每一項技術突破,都在為人類長期駐留太空積累經驗。
中國航天科技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面對美國早已不需要自卑,我們一點都不差!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任何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來源於:環球網、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