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不努力只能開BBA了,昔日的網絡段子,如今越來越接近現實。
小米SU7系列旗艦車型小米SU7 Ultra正式上市,起售價52.99萬元,比預售價低了近30萬元。“降價式”上市的操作,友商再一次感慨,劉強東那句“不要跟雷軍比營銷”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在發布會當晚,小米SU7 Ultra 兩小時大定破10000台,完成了之前雷軍定下的全年銷量目標。在發布會後24小時,大定突破了15000台。
一個超50萬元的“豪車”,網絡上最多的留言是“雖然買不起,依然覺得很便宜”。這種效果,恐怕國內的任何一家車企都做不到。
在小米SU7 Ultra發布會前不久,余承東揭秘了“百萬豪車”尊界“拳打BBA,腳踢邁巴赫”的黑科技。雖然尊界與SU7 Ultra最終能轉化為多少實際銷量還有待觀察,難以否認的是,中國消費者的心智,正在被小米、華為這些跨界來的科技新貴改變,豪華車不再唯血統論。

在燃油車時代,沒有一個中國品牌在C級轎車市場成功過,在新能源時代,稱得上爆款的也不多。乃至在華為操刀的品牌中,銷量主力也是問界、智界品牌的SUV車型。正因如此,小米SU7八個月賣出13萬台的成績,才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國產品牌在5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市場,幾乎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余承東曾透露,尊界首款車型的年度銷量目標是5萬輛。實際上,當奧迪A8L的終端成交價最低已到50多萬元,尊界年銷量破1萬輛,就是成功。對於50多萬元的小米SU7 Ultra來說,意義也是如此。
平權的勝利
上市第一天,一批對小米SU7 Ultra感興趣的潛在客戶已經湧向了小米的門店。他們來諮詢和試駕,有的甚至備好了充足資金,希望搶到第一批全國只有2000台的現車。
面對突增的客流與諮詢,一線的工作人員也會“兵荒馬亂”。當有潛在客戶問到,“如果SU7 Ultra不在賽道上,這車只能達到700PS的馬力”的問題時,工作人員只能回答,“需要去確認一下”。
還有發布會當晚就下定的車主,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告訴專屬客服需要修改配置,卻被客服質疑訴求,還回應“我們也是打工人”。
車主的“不滿”很容易理解,對於一個購車預算在50萬以上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對服務也會有相應的預期和要求。有網友調侃稱,真正的平權就是這樣,50萬的車和5000的手機都享受同樣的服務。

在發布會當晚,雷軍談到之所以SU7 Ultra比預售價降了近30萬,是“我們不覺得高價有面子,讓喜歡的人真正買得起。”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表示,從成本的角度看,要做到“最速量產四門車”,背後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能看得見的地方,比如電機、電池、碳纖維車身材料、熱管理系統等這些要用很好的。在看不見的地方,一定也做了不少風阻實驗讓風阻降到最低。”
小米還為SU7 Ultra用戶開啟專屬會員俱樂部「Ultra Club」,可享受專屬賽道服務,免費賽道救援等服務。

在SU7 Ultra身上,其他高端品牌喜歡營造的稀缺性與階級性被小米模糊掉。在小米的敘事里,一輛50萬元的“豪車”,重要的不是能否象徵身份,而是可以獲得什麼樣的體驗。
前不久,理想汽車設計總監Ben Baum一句話把保時捷和小米汽車推上了風口浪尖。他說小米汽車讓保時捷只剩下品牌價值。
華為和小米,搶奪富人心智
“高端純電不好賣,高端純電轎車更不好賣。”在小米SU7成為爆款前,這是行業普遍的共識。蔚來ET5、ET7,極氪007,智己L7等瞄準高端市場的純電轎車,都不如自家的SUV受市場歡迎。
在華為操刀的鴻蒙智行旗下的車型中,叫座的車型也主要是SUV,比如問界M7,問界M9、智界R7。純電車型享界S9、智界S7都還沒有真正打開局面。
是消費者對高端純電沒有需求嗎?也不盡然,主打“年輕人第一台車”的小米SU7就打破了國產車的這個魔咒。
這背後是華為與小米兩家截然不同的高端路徑。
雷軍多年前曾說,自己不喜歡把稻草賣成金條價的人。SU7 Ultra的發布會上,他說,要讓喜歡的人買得起。
一生抵觸品牌溢價的雷軍,讓小米在高端手機市場總被華為壓一頭。這次,小米最貴單品SU7 Ultra的出現,是否能讓小米在汽車市場扳回一局?

前不久,有機構調研了消費者對獨立品牌的豪華感認知度,仰望和鴻蒙智行位居第一梯隊,遠超特斯拉、小米。鴻蒙智行在銷量上的成功,也側面印證了華為的品牌號召力。
越貴的東西反而賣的越好,余承東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過類似的言論。他說,“消費者願意買貴的,鴻蒙智行的車30萬以上的銷量遠遠高於30萬以下的。”
今年年初,比亞迪普及全面智駕,把高階智駕帶到7萬元的車型上,用行動反擊“智駕很貴”。余承東第一個反對,他說“高階智駕好用和能用是兩回事”,暗示自家產品貴有貴的道理。鴻蒙模式的成功,讓余承東有了挑戰更百萬豪車的底氣。
好和貴應不應該劃等號,余承東和雷軍都有自己的說法,這背後其實都指向了一件事情:搶奪用戶的心智。
就像保時捷在中國市場被小米SU7平替後,聲量、關注度都大不如從前;問界在30萬以上市場的銷量超越不少BBA的主力車型......傳統豪華品牌份額被蠶食的背後,是消費者心智的改變。

有報道稱,小米SU7 Ultra發布後,不少本來想買SU7 Max的用戶,都來諮詢Ultra。甚至10個下定SU7的車主,裡面有2-3個會加錢轉定SU7 Ultra。
不管是BBA還是保時捷,這些品牌過去在中國市場積累了優質的客戶資源。通過與他們的貼身肉搏和直接對標,華為和小米,正在搶佔中國汽車市場的優質客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