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能夠逐步替代特斯拉?
半個月前,《華盛頓郵報》表示,大概十年前,特斯拉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也是很成功的電動車企業,其生產的特斯拉產品一直都是豪華的代名詞,但今天,特斯拉已經被比亞迪迎頭追趕。
其認為,以特斯拉為首的,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不僅僅價格更便宜,而且質量同樣非常好,相關業內人士認為,沒有一款北美設計生產的電動汽車,可以和中國電車相抗衡。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份非常客觀的點評報告。
中國可以用1萬-2萬美金的成本生產出來長續航電車,這是歐美企業遠遠做不到的,比如說比亞迪海鷗、吉利星願這種定價7萬-8萬的電車,尺寸、續航、配置非常合理,但定價只要歐美企業的50%左右。
以日本市場為例,生產能力很強的日本地區,銷售最多的電車是日產櫻花,定價1.5美元左右,不僅僅比吉利星願的定價貴了50%,而且尺寸還要比吉利星願更小、續航也更短。

強如日本這樣的汽車工業尚且如此,歐洲車企在造電車上更沒有競爭力。
歐洲銷售的大眾ID.4定價在4.3萬歐元左右,但國內的ID.4定價卻只要1.7萬歐元(13萬人民幣),同樣的設計圖紙,同樣的車型,國內的ID.4定價只有歐洲的40%。
所以有一部分人用返銷的方式,將中國生產的德國電車運回歐洲市場賺取差價,這還引起了德國大眾的不滿。

生產電車的兩個重點,是三電技術和供應鏈體系。
國內擁有頂級的三電技術,同時供應鏈也非常強大,我們的寧德時代為全球電車提供了大量的電芯,成本是核心的、繞不開的優勢。
2024年,國內市場的新能源銷量佔有率接近50%,已經開始“逼退”很大一部分油車企業,至少國內市場只生產油車的企業,很難存活。

所以豐田、大眾、通用等企業火急火燎的開始進行電動化轉型,為的就是抓住國內的新能源新趨勢。
不僅僅是國內,全球市場同樣如此,數據調研顯示,2024年全球汽車的銷量達到了8900萬,其中新能源車的銷量為1700萬,佔比接近20%。
雖然大部分市場不如國內這般成熟,但也有一部分市場開始逐步接受電動化,比如說東南亞、歐洲地區,對新能源車的認可度開始逐漸增高。

傳統的內燃機+變速箱結構,其實存在油耗高、性能弱、故障率高的問題,全新的內燃機+變速機構+電池包+電機的動力結構,不僅僅油耗更低、體驗感更好,同時性能更強,
比亞迪在2024年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矚目的企業之一,其單品牌的銷量已經超過了本田、福特,電動化的成績已經開始給傳統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除了北美、日本、韓國等幾個本地保護屬性非常強勢的地區,其它市場都開始進行明顯的電動化升級,這意味着很多傳統企業,比如說本田、日產、福特、大眾等這些品牌的銷量在未來幾年會受到影響。

而中國企業方面,也必然會憑藉著電動化殺出幾個強勢的選手,比如說大有成績的吉利,已經在2024年做出成績。
中國車企的劣勢就是造車歷史短,在很多地區沒有得到認可,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電動化技術的優勢將會全面展開,在做電車這件事兒上,國內的供應商和各家的技術儲備,都會讓外資企業在新能源賽道中,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