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平台經濟不能困在算法里

2024年12月08日14:00:31 科技 9982

算法運行的規範性,必須與其重要性和對社會的介入程度相匹配。

社論:平台經濟不能困在算法里 - 天天要聞

▲算法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圖/ic photo

新京報社論

算法“偏好”不能任性了。


11月24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秘書局等四部門發布《關於開展“清朗·網絡平台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明確要聚焦網民關切,重點整治同質化推送營造“信息繭房”、違規操縱干預榜單炒作熱點、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務缺失侵害用戶合法權益等重點問題,督促企業深入對照自查整改,進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算法作為一項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具體運行所依賴的模型設定、數據分析等,歸根結底為“人”所主導。近年來,隨着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算法應用在優化互聯網體驗、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有目共睹。


但與此同時,受網絡平台價值偏好等因素影響,算法在實踐中帶來諸如製造“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操縱榜單等問題,引發的爭議也越來越大。可以說,由算法所製造或強化的負面影響,並不是虛擬的,而是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質量。


此次專項行動,就是在此前治理的基礎上,瞄準社會關切,針對算法典型問題的又一輪治理規範。


時至今日,算法的影響力已延伸至社會方方面面,不僅關係到用戶的體驗感和權益,也與傳播秩序、利益分配,甚至是市場公平競爭息息相關。因此,算法運行的規範性,必須與其重要性和對社會的介入程度相匹配,其運用邏輯和導向,不能只服膺於平台需求,更應在兼顧公共利益上,找到合理的平衡點。


在很大程度上說,加強對網絡平台算法典型問題的治理,也是倒逼平台經濟走出某種路徑依賴,構建新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


要知道,網絡平台在算法運用上的“偏好”,表面上是平台“價值觀”的外化體現,本質上還是由發展路徑和盈利模式所決定的。以此次六大治理重點任務之一的“防範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為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近年來“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話題。


這次通知中明確提到,嚴防一味壓縮配送時間導致配送超時率、交通違章率、事故發生率上升等問題。而現實中,一些平台一味追求配送速度,目的就是為了片面提升配送量和打贏競爭中的“速度戰”。算法在最大化滿足平台利益的同時,放大了對勞動者權益乃至公共安全的傷害。


因此,設計一個更為健康、合理的平台算法模型,就必須加入公共安全、企業社會責任等考量因素。


此外,通知提出要實現算法的公開透明,一些具體措施要求中也包括,全面公示熱搜榜單算法原理,提升榜單透明度和可解釋性,詳細公示時間預估、費用計算、路線規劃等算法規則等,這對平台經濟的長遠發展同樣重要。


一方面,算法公開透明,杜絕“黑箱操作”,是端正算法導向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也利於公眾更客觀地看待算法和平台的運行機制。這對增進公眾對平台的了解,拉近平台與公眾的距離,提昇平台形象和公信力,大有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新一輪針對算法典型問題的治理,不應被誤讀為是對平台經濟發展的規制。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發展平台經濟事關擴內需、穩就業、惠民生,事關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加強對平台經濟健康發展的統籌指導。


此次通知也明確要求,要依法依規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網站平台進行處置處罰,精準區分違法違規情形、影響、性質,實現寬嚴相濟、過罰相當、有力有效。


種種政策信號都表明,推進網絡平台算法典型問題治理,說到底是為了促進平台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讓其不再被算法“困住”,從而更好造福於民生福祉。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隱藏着4個實用功能 - 天天要聞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隱藏着4個實用功能

微信右上角的加號原來這麼好用,還隱藏着四個實用功能,真的是太好用了。在使用微信聊天的時候會發現在聊天頁面右上角有一個加號,平常都知道打開之後可以掃一掃付款,也可以掃一掃添加好友。除了這幾個用途之外,其實右上角的加號還隱藏着四個非常實用的小功
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 天天要聞

最後的幻覺:小米為何仍不肯離開印度?

撰文 泰坦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交織的棋盤上,小米正在印度進行一場越來越艱難的“持久戰”。面對印度政府的高壓政策、巨額罰款和持續的技術圍堵,小米的處境已形同“戰略圍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儘管盈利被嚴重壓縮、市場份額下滑、前景黯淡,小米依然沒
央視曝光:大眾點評給刷好評開綠燈 - 天天要聞

央視曝光:大眾點評給刷好評開綠燈

記者接到消費者反映,他們在網絡平台上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評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並且發現在好多直播電商平台的差評區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種好評和誇誇帖。究竟是誰,在互聯網各大平台上操控輿情,興風作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