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銷量並不好, 乘聯會數據顯示,燃油車銷量下滑明顯,雖然新能源銷量增速優秀,但新產業擠壓老產業發展空間,其實也是在擠壓所有企業所剩不多的利潤空間。
有人說,消費者都不買車了,其實並不是消費者不買車了,而是在這個轉型的節點中,買什麼車都不對。

市場趨勢是電動化、智能化,而且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的燃油車在市場中將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市,解體而來的是全新的電動化動力系統,無論是增程、插混還是純電動車,未來的前景都非常可觀。
但擺在消費者面前的難題是:最靠譜的傳統企業還在生產燃油車,生產電氣化產品的企業又沒有經過市場驗證,怎麼買?
一位朋友讓我推薦30萬最好的產品,我遲遲拿不出選擇。

30萬預算在過去已經是天花板選擇,因為只有燃油車動力可選擇,閉着眼買
新勢力企業的確在技術路線上更加的大膽,但問題是,理想、蔚來、小鵬、哪吒以及零跑這些企業的時間是否還充足,中國市場中倒閉一家車企的代價非常小。
從觀致、東南三菱到華泰、華頌,汽車集團的試錯成本可以很低,但對於用戶來說則是多年的積蓄,尤其是電動車這種定價越來越高的產品,產品穩定性、安全性,後期的維護保養都還沒有到真正考驗期。

即便是最早的蔚來,第一批ES8到現在也不過5年時間而已,還遠遠沒有到一台車真正的壽命衰減期。
身邊有很多人不買車,不是沒有了買車的需求,恰恰相反因為正處於新老技術迭代周期,產品可選擇性太多讓他們失去了信心,是選擇品牌為王的燃油車,還是選擇技術路線更加突出的新企業。
特斯拉的用戶在擔心是否會降價,比亞迪的用戶擔心後續會推出更好的產品,新勢力潛在用戶擔心質量問題,燃油車用戶更是擔心是否自己買了就被淘汰了。

我給所有人的建議就是,如果自己猶豫不決就等等,時間會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未來,同樣也會告訴你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燃油車的技術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40%熱效率很難有大的改變,變速箱機構也已經表示會被淘汰,如果不是必須需要,內燃機的確不值得選擇。
如果沒有號牌需求,其實豐田THS、本田i-MMD、日產e-POWER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既有傳統企業的穩定性、可靠性、耐久性,又有電氣化時代的新體驗。

建立在內燃機基礎上的混合動力產品也值得一試, PHEV技術方面更看重的電機、電池穩定性,以及平台架構的優越性能,長城DHT、比亞迪DM-i都值得觀望。
所以理性來看,選擇傳統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方向,今年上海車展上推出的一大批新車,人們圍觀最多的還是傳統企業的新產品,這也意味着新勢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原本沒有強大製造能力的新勢力,在傳統企業崛起的過程中必然會被覆蓋過去。
總而言之一句話,當下高預算買車,還是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