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等規則修改後,華為面臨著巨大挑戰,原本是全球第二的華為智能手機,如今已跌入others行列,根據第三方機構預估,2022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只有3000萬台。
而在芯片規則修改之前,華為智能手機每年的出貨量超過2億台,意味着現在的華為手機,每年的銷量只有以前的零頭了。
華為手機業務大幅下滑,所造成的影響就是華為的營收同比下滑,畢竟過去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營收佔了華為總營收的一半,所以手機業務受到影響後,華為的年營收也減少了2000多億元。
正是因為企業遭受着巨大危機,任正非才在公司內部文件中反覆提到了“活下來”的目標,因為只有活下來了才能有未來,連活下來都不行自然就沒有什麼未來了。
為了活下來,這兩年華為做出了諸多調整,不僅全面進入了半導體產業,同時還啟動了鴻蒙OS、HMS服務以及歐拉系統等自研生態系統,目的就是為了全面去美化。
除了在核心技術層面進行布局以外,華為還在2021年正式進入電車領域了,並全面自研激光雷達、自動駕駛技術、三電技術以及鴻蒙智能座艙,目標是做中國的博世。
隨後在2021年底,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推出了問界電車品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問界系列車型已經成為了市面上的主流車型,銷量還在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問界系列電車交付短短5個月,每月的交付量就突破了1萬台,從今年3月開始交付,到今年8月成為了月交付了破萬台的品牌,這個成績過去還沒有企業達成過。
今年9月,問界系列車型的交付量又再次破萬台,已連續兩個月實現交付量破萬台的成績,而且余承東還表示,9月本應做到1.6萬到2萬台的交付量,有月銷2萬的能力。
因為在產能上,交付短短几個月的問界車型確實沒法滿足市場需求,但也很努力地解決了月交付破萬台的目標,相信接下來的交付量一定會穩步提升。
如果按照余承東提出的目標,問界系列車型的月銷量要達到2萬台,那麼意味着全年打底銷量將達到24萬台以上,這對於手機等業務處在逆風狀態的華為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
如果問界系列車型一年能賣出24萬台,按照均價30萬台計算,意味着問界系列電車一年能夠給華為帶來超過700億元的營收。
此前華為還表示,每台車能夠賺到1萬元,所以電車業務可以給華為帶來超過24億的利潤,營收和利潤均會得到大幅提升,所以近期有媒體也表示,華為要開始上升了。
余承東交出電車這張王牌,確實成為了推動華為逆勢發展的一針“強心劑”,能夠幫助逆風局的華為翻盤,甚至能夠成為華為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
事實上除了電車業務穩步增長,能夠讓華為開始上升以外,手機業務的整體情況也在持續向好了,最新發布的華為Mate 50系列旗艦手機,起售價就高達4999元一台。
關鍵是華為Mate 50系列上市後的銷量表現一直相當穩定,有很多消費者都願意購買,上市一個月以來一直處於缺貨狀態,每次開售後很快就售罄了。
華為Mate 50系列的暢銷,也說明華為手機業務開始回來了,在維持手機業務穩定的同時,華為還在大力發展電車等新業務,對於華為的大盤來說無疑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媒體才表示華為要開始上升了!那麼你看好華為接下來的表現嗎,歡迎評論、點贊、分享,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