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一位“重量級嘉賓”的出場,點燃了全場的氣氛。
沒有冗長的鋪墊,只見他從幕後踽踽走上台前,向“粉絲”們從容地揮手示意,然後“點到為止”地表演了幾個舞蹈動作。
隨後,主辦方播放了幾段視頻,視頻里,這位嘉賓時而辛勤地搬運箱子,時而耐心地打理植物,引得全場熱議連連……
請注意,這位登場的“重量級嘉賓”,並不是某位愛耍大牌的大咖藝人。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Optimus擎天柱。
在2022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馬斯克公布了特斯拉的首款人形機器人Optimus原型機。
不過,Optimus的處子秀,似乎並沒有人們預想的那樣驚艷。它在舞台上只是緩緩地揮了揮手,然後做了幾個“似舞非舞”的動作。
“機器人實際上能做的事情比我們展示的要多得多。我們只是不想讓它摔倒而已。”對此,馬斯克解釋道。
另外,他還額外強調,Optimus的登場實際上是機器人首次在不繫繩的情況下登上舞台。
特斯拉還展示了一些Optimus搬箱子、澆花的視頻,似乎要證明這款機器人並非人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隨後,馬斯克又展示了另一款Optimus原型機,其亮點在於它的四肢和手指由特斯拉自研的執行器控制,可以實現用手抓握的動作。
專家指出,Optimus的機器手是“在生物學啟發下”做出的設計,能夠抓取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物體。
不論是20磅重的包裹,還是細碎的小零件,機器手都能用“精準的抓力”拿住它們。
對於Optimus的未來,馬斯克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會儘快造出一個有用的人形機器人。”
紛至沓來的“人形機器人”們
說起“人形機器人”,或許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好萊塢大片里的大黃蜂、T-800,抑或科技館裡的某個擺設。
事實上,隨着清博、小米、特斯拉等品牌紛紛推出相關產品,人形機器人距離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再遙遠。
儘管特斯拉此次噱頭滿滿,但當下人們眼中最強大的人形機器人,還非波士頓動力公司的Atlas莫屬。
早在2016年,當時還在谷歌門下的波士頓動力就發布了實驗人員無情“敲打”Atlas的測試視頻。
這時的Atlas儘管外觀看起來科幻感十足,但其“蹣跚學步”的走姿和“不大聰明”的行動模式還是會將人一秒拉回現實,甚至還讓網友們直呼心疼。
不過,工程師們的“心狠手辣”顯然並不是惡趣味使然,Atlas的每一次摔倒與碰撞都成為了它進步的階梯。
波士頓動力2021年的新視頻顯示,現在Atlas不僅“健步如飛”,體操、跑酷等複雜動作也不在話下。
更令人驚喜的是,新一代的Atlas不再需要事先設定路線,而是靠自身的傳感器感知環境,並自主行動。
前不久,小米創始人雷軍也攜自家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閃亮登場。
這款機器人身高177cm、體重52kg,能雙足運動且姿態平衡。小米表示,它可以感知人類情緒,模仿人類動作,並能對真實世界進行三維虛擬重建。
在雷軍看來,CyberOne“以人工智能為內核,以標準人形為載體,是小米對未來科技生態的一次探索,也是小米多元融合技術體系的新成果。”
除此之外,清博智能研發了高仿人機器人0.4版。它不僅具有高仿真容貌、靈活的身體,還能進行智能問答、導航、抖包袱、方言對話等,功能別具一格。
清博相信,高仿人機器人需要在語音識別、智能交互、知識庫內容等多個角度強化技術,不僅要有美觀的外表,還要具備有趣的靈魂。
不難看出,隨着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形機器人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再僅僅是電影里的角色或是科技館裡的擺設。
就像昔日的智能手機、VR眼鏡一樣,它們或許也將走入並改變我們的生活。
“人形機器人”有何妙用
我們知道,無論是工廠中的大型工業機器人,還是用於執行特殊任務的小型特種機器人,他們都有着自己的用途。
面對紛至沓來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們,我們在新奇之餘也不禁會問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種“似人非人”的機器人又能幫我們做些什麼呢?
如果花費高價,只是為了欣賞蹩腳的機器舞,抑或是找一個手腳不利索的澆花助理,未免太過奢侈。
不過,馬斯克顯然並沒有這麼想,他相信人形機器人擁有廣泛而又獨特的應用前景。
在他看來,Optimus不僅能替人類做那些無聊、危險、重複的工作,“只要你想,或許它也可以做點別的事情……我是說,也許它能成為你的夥伴。”
馬斯克還指出,隨着時間推移,Optimus可能會覺醒出獨特的個性,並且“實際上最終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伴侶”。
前不久,特斯拉已經在招聘信息上寫道,“特斯拉正在大規模製造類人雙足機器人,將重複性和枯燥的任務自動化。”
馬斯克也信心滿滿地聲稱,“Optimus的重要性會在未來幾年裡越發明顯……Optimus最終會比汽車業務更有價值。”
儘管馬斯克的這番豪言壯語不乏“畫餅”的嫌疑,但的確有不少專家對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持有肯定態度。
有專家指出,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醫療和公共衛生需求將會持續旺盛,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或將擴大。
此外,受疫情影響,全球範圍內大量面對面的場景被無接觸服務替代,催生了對服務機器人的新需求。
人形機器人作為服務機器人的一種,如果能夠把握住這些不斷豐富的應用場景,或許就能發揮出相當可觀的市場潛力。
但無論市場前景如何,就現狀而言,人形機器人這一領域依然有待於各路科技巨頭們去勤奮耕耘。
至於人形機器人究竟是確有其用還是雞肋而已,或許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參考資料:
①健恩.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如何“成精”?深扒跑酷王Atlas六年進化.智東西.2021-09-01.
②蘇黎.雷軍的CyberOne,是不是真正的人形機器人?.數智界.2022-09-06.
③邵文.等了一年的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來了,馬斯克擔心他會摔倒.澎湃新聞.2022-10-01.
作者:郝延赫 排版:孔瀚越
圖片源於Q仔互聯網衝浪所得,若有侵權,後台聯繫,Q仔滑跪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