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庫克就有了遷移iPhone生產線的計劃,而人工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市場則成為了蘋果公司的首選。這麼多年過去了,蘋果“去中化”進程似乎並不順利,中國製造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
近日,據外媒透露,蘋果公司已經將部分iPhone14系列放在印度生產。從摩根大通的數據來看,有5%左右的iPhone14訂單被印度拿下了。剩下超過90%的iPhone14系列訂單,則依然在中國製造,從數據上來看,中印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然而,沒想到,接了5%的蘋果訂單,印媒就“飄了”,甚至開始瘋狂加戲。據悉,印媒已經給印度製造業貼上了“下一個中國”的標籤。不可否認,印越市場確實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且也成為了蘋果公司“去中化”的優先選擇,但中國製造真的這麼容易被取代嗎?
就目前來看,印度製造的最大優勢就是人工成本低,但買手機也要追求性價比,手機代工何嘗不是呢?人工成本低,但是代工質量差,代工效率低,蘋果公司敢“賭”嗎?儘管中國製造的人工成本或許略高一點,但無論工作效率還是工作質量,都是有保障的,這或許也是蘋果只敢給印度生產線5%訂單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iPhone手機在印度生產還將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供應鏈不完善。在中國,手機供應鏈完善,幾乎所有的手機元器件都能找到合適的供應商。要知道,蘋果的所有供應鏈企業中,有超過50%都是中國供應鏈企業。所以在中國製造iPhone手機,能夠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近水樓台先得月,節省運輸成本和採購原材料成本,這是印度製造給不了的。更何況,綜合所有成本,印度製造並不見得便宜,如果追求高性價比,中國製造依然是有優勢的。
話說回來,蘋果公司目前也不敢全面撤離中國市場。庫克曾經說過,最不擔心的就是中國市場。但顯然地,iPhone14系列開售後,國內消費者的態度似乎已經發生了變化,iPhone14和iPhone14 Plus系列,開售即破發,黃牛黨們損失慘重,這都說明了,國內消費者的消費觀正在發生變化,對蘋果手機的狂熱也在逐漸恢復理智。
再加上華為手機也有了全面回歸的勢頭,華為Mate50系列首批400萬部備貨早已銷售一空,國產手機已經比iPhone手機更受國內消費者青睞了。要知道,按照以往的銷售節奏,這批備貨量是華為一個季度的銷量,但發布僅半個月就銷售一空,之前或許只有蘋果手機有這樣的待遇。
綜合來講,蘋果所面臨的壓力不小,一方面是“去中化”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國產手機的壓力,庫克的“麻煩”不小。正如業內專家所言,印度製造的進步很大,但要取代中國製造,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中國製造也不會輕易給對手機會!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