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近日在北京展覽館開展。在這幅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由圖片、實物、模型等6000多項展覽要素組成的“壯美畫卷”中,不少“重慶元素”精彩亮相。
在地方展區重慶單元,五大板塊、43張圖片、25件(套)實物、41個視頻、5個亮點展項,集中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生動實踐、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果、人民生產生活的巨大成就,引人矚目。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派出多路記者,在北京與重慶前後方聯動,推出“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北京特寫及重慶連線特別報道,直擊展覽現場精彩畫面,呈現“重慶元素”背後故事,了解新時代新征程中的重慶成就,感受歷史長河中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間。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訊(記者 連肖 李鳳蘭)9月27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在北京開展。在地方展區重慶單元,“科技創新之花”引人關注。其中,“海扶刀”、涪陵頁岩氣勘探開發微縮模型,讓人眼前一亮。
“夜貓子實驗組”
勇闖超聲消融技術難關
展覽中的“海扶刀”。市展覽辦供圖
“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JC300型”位於重慶單元展標背後,以L型屏幕、裸眼3D形式呈現。這套設備來源於兩江新區的企業重慶海扶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扶刀”是中國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設備,通過體外發射超聲波,對體內腫瘤無創治療。其技術及成果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累計獲國際發明專利 17 件、中國發明專利36件,治療良惡性實體腫瘤超過20 萬例。
重慶醫科大學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智彪教授,是“海扶刀”發明人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王智彪剛參加臨床工作不久,一位術後兩年疾病得到好轉,被切除了子宮的患者專程前來見王智彪教授並表示感謝。然而,王智彪在寒暄中了解到,因病摘除子宮後無法生育,這名患者離婚了。王智彪心裡很難受。
能否有一種既能殺死腫瘤又不傷害人體其他正常組織與器官的方法,避免或減少這樣的悲劇發生?
經過反覆思考,王智彪決定付諸行動。從1988年開始,他帶領團隊開始研究聚焦超聲治療技術。歷經9年研究,1997 年在全球率先突破聚焦超聲消融手術(FUAS)治療腫瘤的關鍵核心技術。兩年後,中國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器械“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誕生,並成功應用於臨床。目前,“海扶刀”設備已出口英國、西班牙、俄羅斯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並為數以萬計的女性保留了子宮。
據王智彪介紹,研發過程中,其團隊需要進行大量的離體牛肝及活體山羊實驗來驗證,實驗用材可以用“噸”量級來計算。實驗人員有時很苦惱,忙碌一天的實驗結束後,牛肝的血腥味縈繞在身上揮之不去,殘留的羊膻味在大家搭乘公共交通過程中總是引來異樣的眼光。可事情總要有人去做,何況這是有意義的事情。在團隊的努力下,技術難關一次次得到突破。
在“海扶刀”治療焦域實驗中,為了保證實驗組織足夠新鮮,王智彪團隊半夜進行實驗的時間長達半年,因此被稱為“夜貓子實驗組”。他們不斷地更換治療頭,改軟件,換組織,換組織染色方法。經過反覆實驗,終於做到了理想的焦點。
回顧創新之路,王智彪坦言,超聲波在生物組織內聚焦是世界級難題。上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最先提出用高強度聚焦超聲從體外對體內疾病實施無創治療的概念,這一誘人的設想吸引美、德、英、日等發達國家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探索,但由於太過於複雜,終被擱淺在研究階段。而他和團隊,歷經數千次實驗,最後才得出最安全有效值,把聚焦超聲從體外對體內疾病治療的夢想變成現實。
聚焦超聲消融技術的研發,是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如今,王智彪帶領團隊已走過最難的路,他堅信未來將是“康庄大道”。
涪陵頁岩氣地下立體開發
地上觀光旅遊
涪陵頁岩氣勘探開發模型。市展覽辦供圖
走進重慶單元左側,站在L形裸眼3D屏幕前,我國首個實現商業開發的大型頁岩氣田——涪陵頁岩氣田映入眼帘。屏幕下方展櫃,涪陵頁岩氣勘探開發微縮模型擺放其中。
模型最右側是雙鑽塔鑽井“井工廠”施工現場,鑽機採用的是網電鑽機,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減少能耗和噪音污染。相鄰的是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全電驅壓裂“井工廠”施工現場,相比傳統的柴油驅動壓裂機組,全電驅壓裂施工效率提高70.9%,單井減少92噸碳排放量,佔地面積減少23.07%,能源消耗平均降低33.2%,噪音下降46.3%。
中間區域是標準化集氣站,能將采出的頁岩氣進行初步脫水,輸往白濤集注站。
最左側的是白濤集輸站,處理能力1650萬立方米/天,頁岩氣在這裡進行深度脫水,通過川氣東送管道輸往長江中下游6省2市70多個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業和2億多居民,保障工業用氣,點亮萬家燈火。
十年前,涪陵頁岩氣突破世界級難題,拉開了中國頁岩氣商業開發的序幕;十年後,涪陵頁岩氣在技術持續發力的基礎上,實現了地上地下同樣的精彩。
今年,涪陵頁岩氣實現多項技術突破。年初,涪陵頁岩氣田鳳來區塊,採用國際首創的“瘦身井”技術,使單井鑽井成本平均減少300餘萬元,未來必將引領國內頁岩油氣鑽井工藝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3月,中國石化江漢油田涪陵頁岩氣田最大規模的“井工廠”電驅壓裂施工取得成功,創下國內頁岩氣開發5項施工紀錄,標誌着涪陵頁岩氣田全電驅壓裂技術達世界領先水平。
涪陵頁岩氣田作為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正加快完善建立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規範和技術要求,帶動中國頁岩氣大突破、大發展、大繁榮。
除了“科創+”,還有“綠色+”。這兩年,涪陵頁岩氣開發投入使用負壓振動篩,形成了“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綠色生產模式。正是得益於環保措施有力,氣田的生產現場和周邊的自然風景形成有機融合,可以說是地下立體開發,地上觀光旅遊。
涪陵頁岩氣創新實施立體開發技術,把地下的頁岩氣儲層由原來的單層開發變為分層開發,形成了“一層樓”變“三層樓”的三層立體開發技術。這種新技術讓氣田的井組或區塊的採收率最高能達到50%,這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領先水平。在地上,涪陵頁岩氣平台進行標準化建設,各個施工平台青山環繞,既是石化工廠,也是武陵一景,被納入地方工業旅遊體系。
現在,人們可以走進氣田“零距離”參觀,也可以通過每月一次的“雲開放”活動暢遊綠色氣田、智慧氣田。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