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30日,根據《印度時報》的報道,在禁止中國應用程序(APP)一年之後,仍然有很多來自中國的APP出現在印度人的手機上,用戶數甚至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
《印度時報》調查後發現,目前在印度最流行的60款APP中,至少有8款是中國公司的產品,包括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和小米公司。他們更換了APP的名字和LOGO,並且隱瞞了來源國,繼續提供給印度網民使用。
根據統計,在2020年7月,中國APP的用戶數量只有約9600萬。禁止後,短短13個月的時間裡,用戶數量增加約1.15億,達到了2.11億。
去年,印度禁止了TikTok、UC瀏覽器、絕地求生、百度搜索等267款中國應用,包含社交、遊戲、搜索等等類型。它們在遭到禁止前,是印度最受歡迎的應用,佔據了流行榜單中的一大半席位。
目前,被印度媒體發現的中國應用包括PLAYit、mAst: Music Status、Noizz、Mivi、Resso、Tiki、ShareMe、Zili這8款。
其中,PLAYit已經躍升到了印度國內榜單的第一名。覆言查找了一下,這是一款影音類的應用,擁有手機和電腦版本,可以在全網搜索感興趣的音樂和視頻,並且播放它們,還能轉換格式。
尷尬的是印度
我們知道,印度一直號稱自己是信息技術(IT)大國,擁有非常多的IT人才。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2019年印度IT業的總收入達到了1880億美元,僱傭了約436萬從業人員。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印度就開始布局自己的IT產業,與美國公司合作,建立了軟件出口產業園。對於印度人來說,軟件語言的基礎是英語,而英語是他們經常使用的語言,這是一種優勢。
到了九十年代,隨着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印度的IT產業也實現了極大的飛躍,產值一年比一年高。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IT產業主要是做外包,並不是整個系統的開發。簡單點說,就是歐美的軟件公司設計好系統後,將其中的一段拆分下來給印度。所以,印度就相當於是生產流水線的一個環節,每天大量單一的重複工作,並沒有涉及到軟件的核心技術。
換言之,印度的IT產業缺少自主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歐美公司讓印度程序員做什麼,印度人就去做什麼。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都不知道印度有什麼知名的本土APP。
即使是拋開中國的APP,印度人也主要是使用來自歐美的APP,很少有出色的本土APP。
覆言認為,這其實是非常尷尬的一件事情。如果印度的APP做得足夠好,不管是中國的APP,還是歐美的APP,都不大可能在印度發展起來。
長期以來,印度是一個民族主義非常濃厚的國家,他們喜歡抵制外國的產品,支持本土的產品。然而,在IT這一塊,印度人確實是沒有辦法了。
《印度時報》的報道
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應該積極向歐美和中國學習,下大力氣發展IT產業的核心技術,多傾聽用戶的意見和建議,提升本土APP的產品質量。只有自己的質量提高了,才能真正“禁止”中國的APP。
今日話題:你認為印度應該怎麼做呢?歡迎你的留言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