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人都說“三盞燈”家和牲口屋尤其命運相連。那時,生產隊的牲口屋就是生產隊的“廣告牌”,牲口就是“廣告明星“。它能表現一個生產隊的經濟狀況和群眾的生活水平,是生產隊的臉面。如果一個生產隊的牲口屋裡拴的是一群膘肥體壯的騾馬,不用說那個生產隊肯定是經濟富足,實力雄厚,群眾的日子肯定也是比較殷實富裕有奔頭的。
如果一個生產隊的牲口屋裡看到的只是幾頭骨瘦嶙峋的瘸腿黃牛,不用說那個生產隊的經濟狀況和群眾生活水平絕對令人擔憂。這是何年何月形成的邏輯不得而知,是條件反射還是某些人的自我感覺也很不好判定。但是那時農家相親,姑娘找對象,除了看家庭相小伙以外,明的或暗的看看生產隊的牲口屋裡拴些啥樣的牲口,成了必然的程序。“三盞燈”家弟兄三個,老大30歲,老二28歲,老三26歲,雖然超了婚齡可是都沒找上對象。
一是那時生產隊只有幾頭牛,名聲不佳,人家姑娘們不熱這個地方。二是這弟兄三個小的時侯都生過癩瘡,光蛋似的頭上禿的沒有一根毛髮,燈泡似的發著亮光,故得名“三盞燈”。後來,生產隊一個早年參加革命軍隊的本家,轉業到了一個大型國營農場當了場長,生產隊的幹部通過他把農場里將要退役的十幾匹騾馬買了回來牽進了生產隊的牲口屋。從此生產隊的生產大改觀,名聲大噪,就像現在請那位“明星”在央視給露了一手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都羨慕不已。攀親的攀親,提媒的提媒,“三盞燈”弟兄三個也先後娶了媳婦。
雖然老大和老二娶的不是“原裝”,但人家總算結束了打光棍的歷史,發生了質的變化。老三的運氣比兩個哥哥更好,不光娶了個大閨女,而且結婚第二年妻子生了雙胞胎。兩個兒子,一個起名叫“騾”,一個起名叫“馬“。
據說這是專程到縣城花錢請研究周易的起名專家起的名字。那專家解讀說:這名字可不一般,至少含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生產隊的牲口屋裡有了騾馬他家時來運轉才娶了個好媳婦;
另一層意思是以後他家騾馬成群,槽頭興旺,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