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年間,有一個名叫汲留善的人,在縣衙里當差。這一天,他回到家裡喝起了悶酒,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想辭職,不幹衙門差事了。”母親丁氏驚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幹得好好的,怎麼突然不想幹了?”
在丁氏的盤問下,汲留善這才說出原因。原來,他生性耿直,看不慣衙門裡索賄的風氣,但凡辦一點事,差役們都會伸手找求辦事的人要錢。差役的頭目收了錢,就會平分給大家,每人都有份。他有心不要,又擔心其他人不高興。可是,拿了這些錢,他心裡卻又不踏實。他因此很苦惱,才有了辭職不幹的想法。
丁氏勸說道:“差役的工作收入穩定,至少保證了全家人衣食無憂。而且你在衙門裡幹事,別人不敢欺負我們,都會高看一眼。如果辭職不幹,我們家裡沒有田產,你幹什麼營生養家呢?”
老婆何氏接著說:“我們一家五口人,全都仰仗你的薪俸過活,你千萬不要意氣用事。我有一個主意,你如果覺得那些不幹凈的錢拿着燙手,就用這些錢做一些善事,來消除罪孽。”丁氏笑着說:“這個主意不錯,我兒就這麼辦吧。”
這以後,汲留善經常做一些小善事,不為別的,只為了心裡踏實。
這一天,有一個財主的兒子犯了死罪,財主推着一車錢到衙門裡打點,想讓兒子保住一條命,把罪狀改輕一點。差役頭目把差役們叫來,每人分了十貫錢,別的差役歡天喜地地背着錢走了,汲留善卻愁眉苦臉地說:“這樣不太好吧。”
差役頭目說:“你能左右案情的審判結果嗎?”汲留善笑着說:“班頭說笑了,我沒有職權,怎麼可能左右呢?”差役頭目厲聲說:“既然左右不了,給你錢就拿着,你只管閉嘴就是了,出了事有上面頂着,你管它好還是不好呢?”
汲留善苦笑了一下,背着十貫錢走了。一路上,他覺得肩上的褡褳十分沉重,心情也十分鬱悶。走到河邊時,他看見岸邊圍着兩三個看熱鬧的人,走近前一看,原來老漁翁釣了一條少見的大白魚。
白魚被繩子穿腮而過拴在船尾,不停地掙扎,小船被拖得不停地晃動。汲留善禁不住說:“好大一條白魚,可惜了。”老漁翁翻着白眼說:“可惜什麼?”汲留善說:“白魚長這麼大不容易,下一步就是跳龍門成為龍族了。你把它釣上來滿足口腹之慾,對它來說十分可惜,對你來說,就是有損陰德了。”
老漁翁不耐煩地說:“我打魚為生,它被我釣上來,是它的時運不濟,咋能怪我損傷陰德呢?要說損陰德的事,你們衙門裡的人沒有少干,你還好意思說別人。”圍觀的人笑了起來,汲留善臉皮一紅,乾笑了幾聲。
旁邊有人說:“差爺,你要是可惜白魚,就把它買了放生,老漁翁也不容易,不能白忙乎一場。”老漁翁卻說:“他想買,我還不一定賣呢。除非他捨得花十貫錢。”旁邊的人責怪說:“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這不是搶錢嗎?”
汲留善心裡一動,暗想:我正好覺得這十貫錢燙手,他卻張口要十貫錢,這不是天意嗎?於是把褡褳從肩上取下來,往小船上一放,說道:“我正好有十貫錢,說話算話,你把白魚放了。”
老漁翁喜不自勝,趕緊解開繩索,白魚獲得了自由,在水裡搖晃了幾下,沉入水底不見了。圍觀的閑人紛紛咂舌說:“這位差爺好任性,便宜了老漁翁。”搖着頭散去了。汲留善反倒覺得心裡一陣輕鬆,回家去了。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時間一晃,三年過去。最近一段時間,衙門裡接了一起大案。其實,起因很簡單,鹿財主和柳書生發生了一點小糾紛,兩家的田地挨在一起,因為放水灌溉田地的時間沒有分配好,兩家的人爭吵了起來。
這事本來不大,但是鹿財主心胸狹窄,記恨在心,刻意尋找柳書生的不是。柳書生自以為才學過人,喜歡喝酒題詩,但凡能題詩的地方,都有他的墨寶。
這一天,柳書生和兩個文友在湖邊酒樓上喝酒,詩興大發,於是提筆在牆上寫了一首應景詩。柳書生前腳剛走,鹿財主後腳上了酒樓,將詩作添加了幾個筆畫,歪曲了原意,成了一首反詩,然後到衙門裡舉報。
縣令去現場勘察後,保存了證據,然後把柳書生抓進了大牢,定下謀反大罪,滿門抄斬。柳書生的老婆程氏懷有第三胎身孕,為了給柳家留下血脈,得到消息後,躲進了深山裡。縣令派遣差役們,坐船過江,去搜捕程氏。
幾個差役坐着船,到了江心,忽然烏雲蔽日,狂風大作,波濤洶湧,將船隻打翻,所有的人都被捲入波濤里掙扎。
汲留善眼看就要不行了,忽然游過來一條大白魚,從嘴裡吐出魚鰾,說道:“恩公,你快騎在魚鰾上。”汲留善依言爬上魚鰾,魚鰾瞬間變大了好幾倍,就像一隻巨大的酒葫蘆一樣,托着汲留善在水上飄蕩。
這一條白魚就是汲留善當初放生的那一條,前不久,它躍過了龍門,成了龍族中的一員,在龍宮裡擔任巡江將領。如今汲留善有難,它及時現身搭救。
汲留善感嘆說:“這一陣風浪來的好古怪,真是要人命!”白魚說:“柳書生含冤也就罷了,官府還要趕盡殺絕,老天動了怒,要收了捉人的差役們。其他的差役作惡多端,死有餘辜。你內心裡保留了一絲仁念,命不該絕,因此我才來救你。”
汲留善問道:“你把魚鰾吐出來,不會影響你在水中沉浮嗎?”白魚發出一陣空靈的笑聲,說道:“我已經成為龍族,自然不是等閑之輩了,這點小事算什麼?”
不一會兒,到了岸邊,汲留善爬上了岸,白魚吸回了魚鰾,沉入水底不見了。回到縣衙,汲留善如實相告,縣令心中畏懼,將溺死的差役們的屍體打撈上來,進行了安葬,不再捉拿懷有身孕的程氏了。
汲留善依然堅持做一些小善事。到了年老的時候,其他的差役不是這病就是那病,備受折磨,只有汲留善無疾而終。
這正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時天在看,種善因來結善果,好人終會得好報。本故事採用了荒誕的筆法,在於借事喻理,勸喻世人,與封建迷信無關。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你的支持,就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源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