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楊笑柳/陝西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教育管理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最時髦的話題就是“四個現代化”,報紙上、農村的牆面上,到處都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和標語。那時我還小,“四個現代化”是什麼樣子,沒有概念,也無法想象。
那時候,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每到天黑,安頓好家務活,全家人就坐在熱炕上,母親和姐姐們一邊做針線活,一邊閑聊隊里鄰里的趣人趣事,父親常常會對我們講將來的生活和他眼裡的“現代化”。每當說到這個話題,父親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但歸根結底就是兩句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
我問父親,“樓是什麼樣子的?”父親的描述是:樓很高很高,一層一層的,上樓像爬梯子一樣,由第一層爬到最高層。對於電燈,父親的比喻很誇張,“像牛眼睛一樣,明晃晃的,刺得人睜不開眼”。後來,我專門觀察過牛眼睛,除了大,並沒有刺目的感覺;除了會忽閃,並不會發光。至於電話,我是見過的,因為我家旁邊是大隊部,大隊部會議室就有一部,手搖式,沒人的時候,我曾偷偷地搖過,聽見裡面喊“喂——”“喂——”的聲音,我就趕緊跑了。
父親對現代化的理解或者說對現代化的想象,源於一次外出學習。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祖國百廢待興,能夠識文斷字的父親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被委以“重任”,成了鄉社的“赤腳醫生”。正值幹事創業的年華,父親被派往河南洛陽學習,他的一個筆記本裡面詳細記載了從本地到外省、路過三門峽的行程記錄,包括某年某月某日,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到達什麼地方,以及簡單的見聞。父親的現代化以“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為核心標誌,可能就是在河南洛陽見到並初步體驗的,在父親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記憶,使父親對故鄉的現代化充滿着深切的期待和熱切的渴望。每當聊到這些內容,父親總會語重心長地叮嚀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從小打好基礎,學好本領,掌握真本事,不要等有了拖拉機卻不會開,‘現代化’來了咱卻是個‘睜眼瞎’!”
那時對我來說,最現代化的東西,莫過於天上的飛機——大小如手掌,從南到北,或者從北到南,在陽光的照耀下,明燦燦的,從藍天上呼嘯而過,給我兒時愚鈍的大腦里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在我的心中掀起不小的波瀾。而父親口中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現代化生活,直至父親去世,他也沒有在自己的故鄉看到。
到後來,父親沒有實現的願望,在他的子女手中實現了。如今,他的子女們不但住上了樓房,而且生活早已超出了“電燈電話”的範圍。生活在農村的,也蓋起了自己的小洋樓,日子紅火而溫馨。至於電話,則一步超越,人人都有手機,姊妹們每天的生活軌跡,大事小事,大家都清清楚楚。下一代也遍布天南海北,祖國各地,通過微信群,天涯若比鄰。
進入新時代,父親生活了幾十年的故鄉,早已由現代化邁入信息化。鄉親們的生活現代又時尚,日子過得富足而紅火,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別無二致。大多數家庭蓋起了小洋樓,買上了小汽車,有了網絡電視,視野寬闊敞亮,足不出戶、人不離村,就能遍觀天下事,擺脫了延續上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傳統。同時,人們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門不再只靠兩條腿,要騎上摩托車,甚至開上小汽車。村子裡的面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房屋整齊漂亮,村道寬闊筆直,空氣清新宜人,日子祥和安逸。當年漫山遍野的耕作地,如今已變成茂密的森林。曾經斷流的溪水,已經恢復了當年的清澈,曾被父親視為寶貝的平整土地,如今已被各種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所代替。
父親去世轉眼已近四十個年頭。四十年來,社會的變化風馳電掣,祖國的面貌日新月異。當年父親憧憬的現代化早已在祖國大地上變成現實,父親沒有想到、也無法想象的信息化也正在升級換代,深刻地影響着、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想,父親若泉下有知,他除了驚詫,必然欣慰。
(本文轉自2022年6月16日“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台)
作者簡介:楊笑柳,大學學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法學學士學位,高級教師,中共黨員。提倡以閱讀連綴碎片化時光,用文字記錄人間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