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花開,滿庭生霞

初夏的庭院,萬物繁茂。忽然有一日,庭牆角落間,一抹橘紅悄然綻放,如火般攀上了粉牆黛瓦之間。它不語,卻在風中輕輕搖曳;它不爭,卻已佔盡院中高處的風光。

凌霄花,顧名思義,“凌於霄漢”,是花中少有的“高處開花者”。它不像玫瑰那般熱烈,也不像蘭草那樣清冷,卻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一路攀援而上,在高處,開出自己獨有的風骨與美。

凌霄之名,自古有意

凌霄花又名“紫葳”,始見於《詩經》。其名之“凌霄”,本意為“凌空登高”,古人取其意,以花喻志,借花詠人。

“紫葳扶壁開,紅蕖照池水。”寫盡了庭園之幽趣,扶牆而上的凌霄,於清池翠竹之間,獨顯風致。

古人尤愛以凌霄花入園林、書畫與詩詞,一方面取其“高而不傲”的姿態,另一方面,也鍾情它“倚物而生”的樸素哲理——懂得依憑,不失獨立。

@圈圈米奇

文人詠花,詩意與風骨共生

在文人的筆下,凌霄花從不是一株普通的植物,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精神。

唐代白居易在《凌霄花》中寫道: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

寥寥數語,道出凌霄攀援而上的生命姿態。它不因根基卑微而止步,而是藉助外力,向著陽光奮力伸展。

宋代賈昌朝則有句:

“披雲似有凌霄志,向日寧無捧日心。”

以“凌霄志”“捧日心”喻其凌雲抱負與向陽之志,將凌霄花的不屈不撓描繪得淋漓盡致。

明代高啟《瞻木軒》“凌霄托高樹,引蔓日已長。”

簡短數語,將凌霄借勢而生、日漸攀升的姿態描摹得清晰可感。不因倚物而生而自卑,反在攀援中傳遞自身之美。

在詩人的筆下,凌霄花是志向的寄託,是風骨的寫照,是夏日裡不可忽視的亮色,也是一方庭院中靈動的風景。

庭院深深,凌霄正紅

中國傳統園林中,常有“花牆”的設計,而凌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佔地、不繁枝,卻能從一角悄然扶搖直上,與高牆、飛檐、廊柱相互映襯,演繹出東方獨有的庭院美學。

在蘇州園林,常見凌霄花沿廊壁而生,一花一藤,恰似書卷舒展;在嶺南庭居,夏日午後,陽光灑落,凌霄花影斑駁如畫,一步一景,步步生情。

此花最適合安於一隅、寄情山水的人,也最適合被歲月打磨的庭院。在那樣的光陰里,凌霄不是點綴,而是一種歸屬。

凌霄花雖柔,卻生得堅韌。它需要倚靠,卻不失挺拔。它不是最早開的那一枝,也不是最惹眼的一簇,卻總能在萬花退去之後,於牆頭一角,燃成整片霞光。

- End -


來源|黛青,圖片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