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生於美國,領獎時不顧美方反對用中文發言

2022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這些人將是各個領域新的話語權擁有者。

對於“諾貝爾獎”,國人在最初有着很大情節,因為潛在意識中總會感覺,只有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某些東西才是世界一流

看着獎項花落他家,廣袤無垠的神州大地上什麼時候才能湧現出新的強者?

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這樣的看法確實有失偏頗。

就拿袁隆平院士來講,雜交水稻造福了無數人,自己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這就能代表他的成就平凡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2012年和2015年,莫言、屠喲喲先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醫學獎,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依然有能力去站在領域巔峰

仔細追溯曾經的獲獎者,類似的話題早已得到證明,比如楊振寧錢永健等等,均是諸位熟知的華裔諾獎獲得者。

這裡不得不提到丁肇中,他的經歷顯得尤為特殊,作為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具備了美國國籍,但並不影響他那顆嚮往神州大地的遊子之心。

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登台演講,丁肇中不顧美方反對,執意用中文進行發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美籍華裔

上個世紀30年代,丁肇中的父母在美國出訪,故而將孩子生在了這裡。

美國同中國大有不同,雖然他的父母是中國國籍,但畢竟出生地在美國,直接決定了他的身份——美國人

當然,這並不妨礙他接受中國教育。

在出訪工作結束後,丁肇中就回到了山東讀書,父母特別的教育方式,讓他不管在哪個階段都領先於同齡孩子。

每個人都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未來能夠取得多高的上限,沒有人能做出定論

高中畢業後,丁肇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到成功大學,開始為期四年的本科生涯,從事機械工程專業的研究。

能力方面的出色讓他受到了校方的推舉,加上我國對留學生的資金支持,丁肇中在畢業後來到了密歇根大學繼續就讀。

這裡匯聚着全世界的頂尖學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產生自卑心理,丁肇中恰恰是個意外

來到美國後,丁肇中每天三點一線,每天實驗室、教室和自習室,從未有過任何例外,在博士尚未畢業時就獲得了多家機構的高薪邀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丁肇中卻將“利”拋之腦後。

對於他而言學術生涯沒有上限,取得博士學位後他來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工作。

這裡成為了丁肇中生涯里的關鍵一站,也是他提升個人能力最快的階段。

比如發現反氘原子核、證實光子與矢量介子間的相似性、精確測量中微子的種類等等,均是在這一時期完成。

付出終會有收穫,丁肇中值得站在更高的舞台上,於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無數友人紛紛向他表示祝賀。

中文演講

在接到通知後,丁肇中有些意外,他沒想到自己會成為諾獎獲得者。

此次前往瑞典之行,除了上台領獎外,他還需要進行演講,在和父親的通話中,丁肇中做出了用中文發言的決定。

談及原因時,他表示如此重要的場合,他要替炎黃子孫發出聲音,只要能堅持不放棄,任何事情都有成功的可能

遠在神州大地之上的父親連連應聲:好,好,好,我絕對支持你的想法

所有環節都計劃好之後,登台前卻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瑞典工作人員詢問他上台有何方面需求時,這才得知他要用中文進行發言。

按照傳統慣例,獲獎者必須以獲獎國家的官方語言進行發言,丁肇中對此表示反對。

工作人員得知後,立馬和美方進行了溝通,在場的美國外交官專程找到了他,表明了“不希望他用漢語進行演講”的想法。

丁肇中在生氣之餘且感到意外,當場便對他們進行了回懟:

這與你們沒有任何關係,不要管我的事情

看到丁肇中的態度如此強硬,美方外交官只好作罷,生怕有其他過分的事情發生。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這是在莫言和屠喲喲沒有獲獎之前,第一次在諾貝爾獎舞台上聽到中文,內心實在有種無法言語的感受。

在演講的途中,場下觀眾無數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或許是對當時尚未獲獎的國人的最大鼓勵。

笑侃人世間

說到底,這正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愛國心切。

五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國人,相比於獲得諾貝爾獎,我認為自身努力拚搏的特質才最重要,這正如丁肇中教授所言那般:總有一天我們要超過你們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我追隨的光,是五角的星光

赤子之心是善良、是單純、是執着……它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卻又無形中影響着人們的言行舉動。願丁老的愛國情結照耀更多的追夢者,請藉此向他獻上心底那份最崇高的敬意。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